當心與心連結
才能安心
真相 VS 看法
懶得要有效率
自我防衛是
看看我們的自我防衛是什麼
你要的是解決問題 還是保護恐懼??
陪伴憂鬱講座走過的足跡
2019 年啟動的陪伴憂鬱講座
至今舉辦了 58 場
參與人數 9424 人
我們的目標是100場
超過10000人參與
我們誠摯邀請您一起成為主辦方
請洽「澤從寬」
緣起:情緒病在現今社會大幅度的蔓延,專家認為憂鬱症在2020年開始成為精神疾病的榜首!我們就是想要在這個關鍵時刻對社會大眾呼籲,要不斷傳播對憂鬱的「提醒、警覺、預防」!同時分享這麼多年處理憂鬱症患者的經驗,當然也會分享患者家人的心情以及有效支持與陪伴患者的方法。
目的:主辦方可以讓善緣散播出去!我們一直相信當每一個人都可以擁有善念,這世界就可以充滿正能量,同時開始改變人與人的互動關係,把善的種子耕耘在你愛的城市吧!
★ 陪伴憂鬱講座最新場次:https://tinyurl.com/yan8e32o
☆ 陪伴憂鬱講座走過的足跡:https://pse.is/3cve2x
★ 社團法人生命工程師協會:https://olcaasia.org/
☆ 聯絡我們:olcataiwan@olcaasia.org
#一條生命
#不忽略憂鬱症
#不忽視憂鬱患者
陪伴憂鬱參加來賓心得分享
感謝老師付出
從憂鬱症本身
關於憂鬱迷思
陪伴患者的人
還有兩個方法
1.是預防發病
2.是面對自己
這場講座讓我能
理解憂鬱必須有「情緒出口」
「純粹陪伴同理」
而非
「我懂」
「別擔心」
「你要開心點」
「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了解到陪伴患者身邊的人也是非常辛苦
很多時候讓他滑進憂鬱的可能是自己
憂鬱的議題逐漸增加
坐在我旁邊70歲左右的奶奶
跟爺爺兩人一起來聽
一場下來
爺爺總是冷漠並沒什麼動作
但眼神感覺上是堅定在聽
但又有深深的無力
奶奶卻是一直問我問題
深怕少聽了什麼
奶奶很想抄筆記
但在還搞不清line的中文按鍵的狀態下
奶奶已經很努力了
最後奶奶希望拍我的筆記
她說
「我兒子50多歲了
每天都在家裡
只有吃飯才會出門
我們不知道該怎麼辦」
我把我整份筆記謄寫給她
並留下我的電話
說看不懂可以打給我
憂鬱的議題逐漸浮現
希望越來越多的人可以正視
感恩
ps真的非常喜歡靜思堂的莊嚴感
蘆洲靜思堂
陪伴憂鬱
純粹陪伴而非我懂
從憂鬱症本身
關於憂鬱迷思
陪伴患者的人
還有兩個方法
1.是預防發病
2.是面對自己
這場講座讓我能
理解憂鬱必須有「情緒出口」
「純粹陪伴同理」
而非
「我懂」
「別擔心」
「你要開心點」
「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了解到陪伴患者身邊的人也是非常辛苦
很多時候讓他滑進憂鬱的可能是自己
憂鬱的議題逐漸增加
坐在我旁邊70歲左右的奶奶
跟爺爺兩人一起來聽
一場下來
爺爺總是冷漠並沒什麼動作
但眼神感覺上是堅定在聽
但又有深深的無力
奶奶卻是一直問我問題
深怕少聽了什麼
奶奶很想抄筆記
但在還搞不清line的中文按鍵的狀態下
奶奶已經很努力了
最後奶奶希望拍我的筆記
她說
「我兒子50多歲了
每天都在家裡
只有吃飯才會出門
我們不知道該怎麼辦」
我把我整份筆記謄寫給她
並留下我的電話
說看不懂可以打給我
憂鬱的議題逐漸浮現
希望越來越多的人可以正視
感恩
ps真的非常喜歡靜思堂的莊嚴感
蘆洲靜思堂
陪伴憂鬱
純粹陪伴而非我懂
我想這個詞對之前的我來說,有點陌生還有不了解,但我又好想去看看甚麼是陪伴憂鬱,這也讓我回想起有些時候,聽到爸爸說:媽媽又來了?簡單的ㄧ句話卻好像說著家裡的氛圍,瀰漫著一種媽媽臉色不悅的氛圍,那種氛圍有時會讓人窒息,有時會讓人覺得媽媽何時心情會好起來?在回想起媽媽好像當壓力來的時候,媽媽就會陷入這樣的情境,後來長大後才逐漸的了解,原來在他們年輕時就有的情況那叫做憂鬱症,但是”憂鬱症”這個詞在家中好像哈利波特這本書一樣,是不能夠被提到的那個名字一樣,其實當下的我就覺得,我怎麼沒有早點知道這是甚麼?我應該多多了解這是甚麼樣的症狀,但是就在長輩觀念「有個不愛去醫院的想法」,得了什麼症狀好像自己怎麼樣又怎麼了,所以要了解他們的症狀有如登天一樣,或許爸爸也不想讓我們擔心,自己都一肩扛起默默承受,這幾年有些時候想在媽媽面前提憂鬱症,也不曉得是好還是壞?擔心提了會不會讓媽媽再次陷入那樣的情緒,於是心情就在這樣的循環當中拉扯。
好在後來自己得知有JASON老師所舉辦的陪伴憂鬱,讓我積極的想要帶著爸媽去看看,也希望能夠讓他們去了解甚麼是憂鬱症,於是我也跟爸媽提有個講座叫作陪伴憂鬱,你們願意去嗎?好在爸媽他們在去年的8月28來到蘆洲靜思堂JASON老師在新北的第一次講座陪伴憂鬱,那時候下了班,好巧的也和爸媽在停車時碰面,心想著他們願意來就像是小孩往前了一大步的開心,過來蘆洲慈濟的靜思堂在踏入的那一刻有種莫命的莊嚴,當我們在脫下腳上的鞋子踏上靜思堂的地板上,同時也有一種莫名的感到寧靜,有著讓心平靜下來的感覺。
在聽課當中Jason老師有說到,常常我們自己很愛在網路上,自己診斷是否有沒有憂鬱症,但卻忘了要把這個專業留給醫生的診斷,或許在這方面我自己ㄧ直沒有那樣的勇氣去向媽媽說,我們再去醫院診斷狀況好嗎?不過也很感謝老師有舉辦這次的講座,其實心中我想讓媽媽試著去了解自己的狀況,也讓爸爸去了解甚麼是憂鬱症,我們如何陪伴憂鬱?如何去同理憂鬱患者的情緒出口,原來在那個情緒出口得當下,是患者有多麼的難受,是我們無法同理他們的感覺,多麼難過得當下,Jason老師提到說,這就像感冒的我們一樣,你能夠體諒他感冒不舒服的樣子,那麼為什麼不能體諒當患者在憂鬱的情緒當中,那時候的她根本不是她本身,而是生病的自己,那個不舒服的自己,但我們卻總是在不瞭解的情況下,總是嚴厲的告訴著患者有必要這樣講話嗎?有必要講這麼難聽的話嗎?可以開心一點嗎?原來這樣的一切的一切都是憂鬱症的症狀之一,但往往我們總是和患者一同陷入了那樣的負面情緒,久久就遠離了患者,久久不在和患者對話,也讓患者覺得自己不被允許的樣子,那麼久而久知很有可能就會讓他們覺得生存的希望不再存在,若是陪伴憂鬱患者的我們能夠跳脫出來,讓我們能夠理解哪是患者的情緒出口時,讓我們能夠理解「不要拿患者的話或情緒,來指責自己,來覺得自己在身旁的陪伴不夠好」,那我們能夠了解那不是真正的她,而是生病的她時或許我們就能夠好好的陪在她旁邊,不要讓他覺得沒有人陪他而沒有了希望而做出傻事來,那次聽課情況讓我覺得媽媽有種感受是,原來她自己不是一個人,而是在場的也有很多人也有和她類似的情形,在那個當下我有感受到媽媽自己不再是這麼孤單的,我自己也透過這樣的機會去了解甚麼是憂鬱症,後來在今年5再次舉辦的陪伴憂鬱5/29這天老師也說到,我們要讓患者說出他們的憂鬱是長甚麼樣子? 好好的去聽聽患者說她們的狀況是如何?因為每一個憂鬱症的患者狀況都不同。
當我們願意去傾聽的時候,願意去陪伴的時候,我覺得我們就給予了她們力量,讓她們感受到公轉引力的拉扯,另外當媽媽在自轉的時候,心想不想出門、對任何事情沒有參與感,常常聽到一些爸爸和媽媽的對話,你看你又來了,說著不要這麼的負面,要保持樂觀不要想著這麼多,但萬萬沒想到這些都不是讓她有公轉引力的提升,而是讓個案自轉越轉越小,我想不僅僅是自轉的患者,還有公轉的陪伴都是很重要的。還記得Jason老師說的一件個案事情的發生,就是當個案自己在一個空間當中發作,身旁若沒有一個人和她在同一個空間,容易就讓個案找不到希望而離開人世,若能夠讓個案找到希望的存在,那麼就可以繼續為希望而留下。說實在講到這邊,讓我想起了我另外一位朋友,有天我從他跟我的對話訊息當中,我有一種感覺是他發作了,而且對話過程中好像在交代遺言,並且對我說出感謝的話語,但我卻不能在身邊陪伴著他,於是我用我的方式為他找出能夠陪在他身旁的人,但也因為時間晚找不出這樣的人,就在他做出傻事的同時,好在他的媽媽從別的地方去他的住處找他,才沒讓憾事發生,我想有些時候我們能夠透過觀察當中,可以知道有哪些人是需要我們的關心和傾聽的。所以我也很想讓更多人知道陪伴憂鬱這件事情,讓我們人人都可以去做的時候,會發現我們能夠適時的給於身旁人溫暖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一件事,也能夠避免一條生命的失去。剛剛提到疫情之後5/29這天,再次來到了蘆洲靜思堂的地下二樓-講經堂,那樣的莊嚴依然讓人肅靜、讓人覺得平靜、這次的到來我帶著媽媽還有老婆一起來到,我想這次媽媽給我的感覺,是我看到了媽媽的獨立,也看到了媽媽的成長,也讓媽媽自己看到自己想要走的路的希望,我想自己在爸爸這邊是我持續要努力的ㄧ塊,有些時候爸媽的相處過程摩擦大於我給予媽媽的力量,但是若能讓媽媽內心強大起來,我想和爸爸的相處就也有可能讓復發頻率不要這麼的高。然而老婆也透過這次的講座過程當中,她說她讓自己和以前不太一樣,我說:「是怎麼樣的不同」她說:「我願意去感受身旁人的感覺,願意為她們做些什麼而給予他們溫暖,做一個有溫度的人!」我想這樣短短的對話當中,讓我覺得太棒了,讓我覺得我們在這條路上多了一位能夠給予溫暖的人,所以我要成為和老師一樣去讓更多人了解,在現在新聞層出不窮的無動機傷人事件當中,或許是已經有愈來愈多的情緒出口,沒被適當的抒發而可能導致一些狀況出現,當今年疫情發生的同時也讓我們自己最親近的家人,相處時間拉長,也讓我們彼此因為相處拉長摩擦是愈來愈少,還是慰問愈來愈少?值得我們好好的去想想?很開心Jason老師能夠開啟「陪伴憂鬱的講座」,讓我們都能夠多多的了解,並且從我們日常生活中去發現,去關心,讓一條生命好好的為自己活下去。
感謝您欣賞我的文章,感謝您願意花幾分鐘的時間來看看,我們期許也期待下次的舉辦你能一同帶著你想關心的夥伴、家人一起來為他們陪伴,告訴他們不在只是一個人。
好在後來自己得知有JASON老師所舉辦的陪伴憂鬱,讓我積極的想要帶著爸媽去看看,也希望能夠讓他們去了解甚麼是憂鬱症,於是我也跟爸媽提有個講座叫作陪伴憂鬱,你們願意去嗎?好在爸媽他們在去年的8月28來到蘆洲靜思堂JASON老師在新北的第一次講座陪伴憂鬱,那時候下了班,好巧的也和爸媽在停車時碰面,心想著他們願意來就像是小孩往前了一大步的開心,過來蘆洲慈濟的靜思堂在踏入的那一刻有種莫命的莊嚴,當我們在脫下腳上的鞋子踏上靜思堂的地板上,同時也有一種莫名的感到寧靜,有著讓心平靜下來的感覺。
在聽課當中Jason老師有說到,常常我們自己很愛在網路上,自己診斷是否有沒有憂鬱症,但卻忘了要把這個專業留給醫生的診斷,或許在這方面我自己ㄧ直沒有那樣的勇氣去向媽媽說,我們再去醫院診斷狀況好嗎?不過也很感謝老師有舉辦這次的講座,其實心中我想讓媽媽試著去了解自己的狀況,也讓爸爸去了解甚麼是憂鬱症,我們如何陪伴憂鬱?如何去同理憂鬱患者的情緒出口,原來在那個情緒出口得當下,是患者有多麼的難受,是我們無法同理他們的感覺,多麼難過得當下,Jason老師提到說,這就像感冒的我們一樣,你能夠體諒他感冒不舒服的樣子,那麼為什麼不能體諒當患者在憂鬱的情緒當中,那時候的她根本不是她本身,而是生病的自己,那個不舒服的自己,但我們卻總是在不瞭解的情況下,總是嚴厲的告訴著患者有必要這樣講話嗎?有必要講這麼難聽的話嗎?可以開心一點嗎?原來這樣的一切的一切都是憂鬱症的症狀之一,但往往我們總是和患者一同陷入了那樣的負面情緒,久久就遠離了患者,久久不在和患者對話,也讓患者覺得自己不被允許的樣子,那麼久而久知很有可能就會讓他們覺得生存的希望不再存在,若是陪伴憂鬱患者的我們能夠跳脫出來,讓我們能夠理解哪是患者的情緒出口時,讓我們能夠理解「不要拿患者的話或情緒,來指責自己,來覺得自己在身旁的陪伴不夠好」,那我們能夠了解那不是真正的她,而是生病的她時或許我們就能夠好好的陪在她旁邊,不要讓他覺得沒有人陪他而沒有了希望而做出傻事來,那次聽課情況讓我覺得媽媽有種感受是,原來她自己不是一個人,而是在場的也有很多人也有和她類似的情形,在那個當下我有感受到媽媽自己不再是這麼孤單的,我自己也透過這樣的機會去了解甚麼是憂鬱症,後來在今年5再次舉辦的陪伴憂鬱5/29這天老師也說到,我們要讓患者說出他們的憂鬱是長甚麼樣子? 好好的去聽聽患者說她們的狀況是如何?因為每一個憂鬱症的患者狀況都不同。
當我們願意去傾聽的時候,願意去陪伴的時候,我覺得我們就給予了她們力量,讓她們感受到公轉引力的拉扯,另外當媽媽在自轉的時候,心想不想出門、對任何事情沒有參與感,常常聽到一些爸爸和媽媽的對話,你看你又來了,說著不要這麼的負面,要保持樂觀不要想著這麼多,但萬萬沒想到這些都不是讓她有公轉引力的提升,而是讓個案自轉越轉越小,我想不僅僅是自轉的患者,還有公轉的陪伴都是很重要的。還記得Jason老師說的一件個案事情的發生,就是當個案自己在一個空間當中發作,身旁若沒有一個人和她在同一個空間,容易就讓個案找不到希望而離開人世,若能夠讓個案找到希望的存在,那麼就可以繼續為希望而留下。說實在講到這邊,讓我想起了我另外一位朋友,有天我從他跟我的對話訊息當中,我有一種感覺是他發作了,而且對話過程中好像在交代遺言,並且對我說出感謝的話語,但我卻不能在身邊陪伴著他,於是我用我的方式為他找出能夠陪在他身旁的人,但也因為時間晚找不出這樣的人,就在他做出傻事的同時,好在他的媽媽從別的地方去他的住處找他,才沒讓憾事發生,我想有些時候我們能夠透過觀察當中,可以知道有哪些人是需要我們的關心和傾聽的。所以我也很想讓更多人知道陪伴憂鬱這件事情,讓我們人人都可以去做的時候,會發現我們能夠適時的給於身旁人溫暖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一件事,也能夠避免一條生命的失去。剛剛提到疫情之後5/29這天,再次來到了蘆洲靜思堂的地下二樓-講經堂,那樣的莊嚴依然讓人肅靜、讓人覺得平靜、這次的到來我帶著媽媽還有老婆一起來到,我想這次媽媽給我的感覺,是我看到了媽媽的獨立,也看到了媽媽的成長,也讓媽媽自己看到自己想要走的路的希望,我想自己在爸爸這邊是我持續要努力的ㄧ塊,有些時候爸媽的相處過程摩擦大於我給予媽媽的力量,但是若能讓媽媽內心強大起來,我想和爸爸的相處就也有可能讓復發頻率不要這麼的高。然而老婆也透過這次的講座過程當中,她說她讓自己和以前不太一樣,我說:「是怎麼樣的不同」她說:「我願意去感受身旁人的感覺,願意為她們做些什麼而給予他們溫暖,做一個有溫度的人!」我想這樣短短的對話當中,讓我覺得太棒了,讓我覺得我們在這條路上多了一位能夠給予溫暖的人,所以我要成為和老師一樣去讓更多人了解,在現在新聞層出不窮的無動機傷人事件當中,或許是已經有愈來愈多的情緒出口,沒被適當的抒發而可能導致一些狀況出現,當今年疫情發生的同時也讓我們自己最親近的家人,相處時間拉長,也讓我們彼此因為相處拉長摩擦是愈來愈少,還是慰問愈來愈少?值得我們好好的去想想?很開心Jason老師能夠開啟「陪伴憂鬱的講座」,讓我們都能夠多多的了解,並且從我們日常生活中去發現,去關心,讓一條生命好好的為自己活下去。
感謝您欣賞我的文章,感謝您願意花幾分鐘的時間來看看,我們期許也期待下次的舉辦你能一同帶著你想關心的夥伴、家人一起來為他們陪伴,告訴他們不在只是一個人。
疫情舒緩後所參加的第一場講座就是陪伴憂鬱講座,感恩這場講座的舉辦,讓我更加理解,同時也學習到方法。
憂鬱這個話題這兩年相當受到關注,憂鬱這情緒的挑戰已經成為心理疾病排名的前三名。
現今網路的資訊發達,也有相關的測驗來讓我們看看自己是否有憂鬱的傾向,但那只是參考,而非真的。那是屬於:朋友說你有憂鬱症,自己覺得自己有憂鬱症;是否真的有憂鬱症,還是要到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才對,不要自己嚇自己,這也破除了迷失。
周遭的朋友有人已經確診為憂鬱症,對於與他的相處上,因為不了解,我總是會小心翼翼的,深怕說錯什麼,做錯什麼會再次觸動到他而不可收拾。在講座中,講師的分享說到,我們要同理,同理什麼,要同理患者的情緒,讓他的情緒有個出口。我們無法體會憂鬱症患者的痛有多痛,然而我們可以同理。多一份同理,對對方而言就是最好的支持。
當然,老師也提供一些方法給到患者本身與身旁的親朋好友可以做什麼。這個是相當實用的。
患者本身而言,當自己感覺到要掉入那個狀態時,第一步要自我警覺/覺察,警覺到自己似乎要掉進去了。再來是感覺你的感覺,不要壓抑;接下來尋求支援團隊,前期就列好可以打電話給到對方的親朋好友10個,要有名字,電話。打就對了!最後要轉換認知,與自己對話注入能量。這四個步驟當我分享給到朋友時候,他說,真好,因為以前的他會選擇沈浸在那個狀態,因為不知道可以怎麼做,現在有這個方法,可以去做,跳脫那個狀態。
對於陪伴憂鬱的親朋好友呢,當你發現患者狀態不對了,我們可以做的是踢,就是提醒他,轉換;接著停,帶他遠離環境,之後深,跟他做深度腹部呼吸 跟著數次數;然後扯,扯開話題,跳脫那時的話題,最後當他平穩下來後,給他擁抱,陪伴他。
走進靜思堂,莊嚴慈悲的感覺,在聽了這個講座,接收到滿滿的力量。謝謝慈濟舉辦了這個講座,讓我多一份了解也就多一份力量去助人。
憂鬱這個話題這兩年相當受到關注,憂鬱這情緒的挑戰已經成為心理疾病排名的前三名。
現今網路的資訊發達,也有相關的測驗來讓我們看看自己是否有憂鬱的傾向,但那只是參考,而非真的。那是屬於:朋友說你有憂鬱症,自己覺得自己有憂鬱症;是否真的有憂鬱症,還是要到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才對,不要自己嚇自己,這也破除了迷失。
周遭的朋友有人已經確診為憂鬱症,對於與他的相處上,因為不了解,我總是會小心翼翼的,深怕說錯什麼,做錯什麼會再次觸動到他而不可收拾。在講座中,講師的分享說到,我們要同理,同理什麼,要同理患者的情緒,讓他的情緒有個出口。我們無法體會憂鬱症患者的痛有多痛,然而我們可以同理。多一份同理,對對方而言就是最好的支持。
當然,老師也提供一些方法給到患者本身與身旁的親朋好友可以做什麼。這個是相當實用的。
患者本身而言,當自己感覺到要掉入那個狀態時,第一步要自我警覺/覺察,警覺到自己似乎要掉進去了。再來是感覺你的感覺,不要壓抑;接下來尋求支援團隊,前期就列好可以打電話給到對方的親朋好友10個,要有名字,電話。打就對了!最後要轉換認知,與自己對話注入能量。這四個步驟當我分享給到朋友時候,他說,真好,因為以前的他會選擇沈浸在那個狀態,因為不知道可以怎麼做,現在有這個方法,可以去做,跳脫那個狀態。
對於陪伴憂鬱的親朋好友呢,當你發現患者狀態不對了,我們可以做的是踢,就是提醒他,轉換;接著停,帶他遠離環境,之後深,跟他做深度腹部呼吸 跟著數次數;然後扯,扯開話題,跳脫那時的話題,最後當他平穩下來後,給他擁抱,陪伴他。
走進靜思堂,莊嚴慈悲的感覺,在聽了這個講座,接收到滿滿的力量。謝謝慈濟舉辦了這個講座,讓我多一份了解也就多一份力量去助人。
綜觀全世界,憂鬱症已然成為世代中的一大文明病,也將成為全球廣受矚目的議題,它的到來不僅僅是將人逼進一個黑暗的幽谷,更是影響著整個家庭乃至社會的動力。
生活的周遭不免有一些負面的能量,而阻止自己不被它跩進幽谷的方式就是由自我覺察來和自己對話,並感覺自已的感覺,藉由周圍的支持團隊,改變自己不當的認知,將自己踢離幽谷的邊緣;然而當陪伴憂鬱症患者時,講者帶給我們一個很重要的概念:「不是同理憂鬱症,而是同理情緒的出口」這帶給我很大的衝擊,一直以來面對周圍的人出現負向能量時,我習慣性的告訴自己去同理他,而在過程中也隱約產生了疲倦甚至不耐煩,我苦思不解為何在陪伴的過程中自己反倒產生了負面情緒,但事實上,自身並沒有遭遇過相同的事,又何來所謂的同理呢?反觀當與情緒相遇時,去同理發洩情緒的方式,我想這才是答案吧。
生活的周遭不免有一些負面的能量,而阻止自己不被它跩進幽谷的方式就是由自我覺察來和自己對話,並感覺自已的感覺,藉由周圍的支持團隊,改變自己不當的認知,將自己踢離幽谷的邊緣;然而當陪伴憂鬱症患者時,講者帶給我們一個很重要的概念:「不是同理憂鬱症,而是同理情緒的出口」這帶給我很大的衝擊,一直以來面對周圍的人出現負向能量時,我習慣性的告訴自己去同理他,而在過程中也隱約產生了疲倦甚至不耐煩,我苦思不解為何在陪伴的過程中自己反倒產生了負面情緒,但事實上,自身並沒有遭遇過相同的事,又何來所謂的同理呢?反觀當與情緒相遇時,去同理發洩情緒的方式,我想這才是答案吧。
剛好這次休假時母親有邀約我說有一場在討論憂鬱症的講座,我自己本身在去年的時候首次發病並被診斷說患有躁鬱症,因此想去多了解關於這方面的知識。
在聽講的過程了解許多會影響憂鬱症病情的的各種外在或是內在因素,這對於我來說我認為十分有幫助,首先是自我覺察,我透過演講了解到我自己並不算非常嚴重的患者,還有當自己陷入負面情緒時該如何處理,當發現不對勁時立即就醫求助,因為當發病的次數越多,復發的機率就會相對性提高。
第二面對自己內心,承認自己是患有精神症的這個勇氣,講座的老師有提到,很多時候導致病情惡化的因素,是患者不願意就醫治療導致的,就以我自己來說,當一生中都好好的沒有特殊疾病纏身,當自己需要掛精神科,被告知說自己患有躁鬱症時,其實是非常錯愕且無助的,但唯有正向樂觀的態度去面對自己的疾病,並且管理好自己的生活作息,我個人體驗這是對於疾病最好的方式。
第三點是關於陪伴者的部分,當我自己身為患者時,一開始並沒了解到自己周圍家人朋友的為難與無助,他們看著你發病但卻不太明白該如何陪伴你,一般人常常會說,「不要想太多啦,看開一點」/「你為何要變得這麼頹廢,為何要把自己關起來」/「都到半夜還不睡,睡不著要不要再去住院就好了」,以上都是我曾經聽過的話,當然明白家人朋友都是?我們好,但是其實有時上述情況並不是我們自己能控制的,當我們感受到家人的擔心時,我們會相對性的更加焦慮,但是其實陪伴者有時壓力並不會小於患者,透過本次的講座讓我們彼此更加了解該如何相處。
最後謝謝Jason 老師與慈濟的師兄師姐們舉辦這樣的講座,我自己與家人都受獲良多,希望更多人有這個福氣能聽到這些類型的演講。
在聽講的過程了解許多會影響憂鬱症病情的的各種外在或是內在因素,這對於我來說我認為十分有幫助,首先是自我覺察,我透過演講了解到我自己並不算非常嚴重的患者,還有當自己陷入負面情緒時該如何處理,當發現不對勁時立即就醫求助,因為當發病的次數越多,復發的機率就會相對性提高。
第二面對自己內心,承認自己是患有精神症的這個勇氣,講座的老師有提到,很多時候導致病情惡化的因素,是患者不願意就醫治療導致的,就以我自己來說,當一生中都好好的沒有特殊疾病纏身,當自己需要掛精神科,被告知說自己患有躁鬱症時,其實是非常錯愕且無助的,但唯有正向樂觀的態度去面對自己的疾病,並且管理好自己的生活作息,我個人體驗這是對於疾病最好的方式。
第三點是關於陪伴者的部分,當我自己身為患者時,一開始並沒了解到自己周圍家人朋友的為難與無助,他們看著你發病但卻不太明白該如何陪伴你,一般人常常會說,「不要想太多啦,看開一點」/「你為何要變得這麼頹廢,為何要把自己關起來」/「都到半夜還不睡,睡不著要不要再去住院就好了」,以上都是我曾經聽過的話,當然明白家人朋友都是?我們好,但是其實有時上述情況並不是我們自己能控制的,當我們感受到家人的擔心時,我們會相對性的更加焦慮,但是其實陪伴者有時壓力並不會小於患者,透過本次的講座讓我們彼此更加了解該如何相處。
最後謝謝Jason 老師與慈濟的師兄師姐們舉辦這樣的講座,我自己與家人都受獲良多,希望更多人有這個福氣能聽到這些類型的演講。
知道有講座後,我把這個訊息分享給我身邊的家人與朋友,因有些人正因精神疾病所苦,尤其是照顧的家人。更有人抗拒這樣的問題,拒絕就醫與面對,嚴重影響自己與家庭的生活品質。故很想把這樣的消息給很多人知道,讓有緣的人可以來參與。感恩那天連我共四位家人還有六位朋友來參加講座。
我的弟弟約三十年前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症,至今約發做五次,最後一次發作在八年前,當時被診斷為躁症,前後住進新光與榮總的精神科病房。感恩,醫師與家人的關懷照顧,他的功能很快的恢復到可以回到家庭、回到職場。
我的大兒子去年的七月躁鬱症發作,持續在榮總治療。面對精神疾患的照顧,身為家人的我們,我想用【無比沉重】來形容照顧的壓力。
感恩大兒子也很快的可回到職場,但最近三個月他出現鬱期症狀,休假日子總愛關在房間,家人對其的規勸無效,相處起來他難為我們更多內心的擔憂。雙親的心情總被這孩子的狀況牽動著,尤其先生,不懂怎麼與他相處與自處,內心更是焦慮,時而會有不妥的回應態度跟口語(例如,你再不要睡覺!乾脆就去住院好了!)實是讓我為難。
一向不想接觸慈濟的先生,因著愛孩子的那顆心,那天他也來到講座現場,大兒子形容他爸爸很專心的聽呢!先生回饋,感恩有這樣的講座,讓他知道什麼話應該說,什麼話不要說,也會學著讓自己冷靜面對。菩薩用心安排,大兒子那天適逢放假且願意來,他回饋慶幸自己沒有那麼嚴重,也從老師的講述中體驗家人照顧他的辛苦並不亞於生病的自己。
回家後,我把我的隨堂筆記分段落拍照,傳給來參加的家人、法親與朋友,我想人的記憶總是短暫的,希望這些資料在手機裡,有需要時可以找到它。我也轉傳給沒來參加的朋友。
有個朋友回饋:「每個人都有或深或淺的憂鬱時刻,這些話術及陪伴方法,很實用!」另一位朋友回饋:「不可說的話,正是大家會脫口而出的話,卻不知對當事人又二度傷害了!一起學習。」還有一位把那些內容存在群組的記事本。一位法親回饋要認真來列十位可以傾聽的朋友,並要把我放在第一位呢!
上述的回饋讓我很感動!深覺分享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更是應該要做的事。當下的一個舉動,把感動化為行動,把筆記想到誰就傳給誰,沒有想太多!不去預設對方想不想要,因我心中記著年桂師姐的精神「心寬念純」。這些內容對我很受用,所以想分享,就是這單純的一念心。
感恩Jason老師與大寶老師的用心,我們支持你們往下走另外的九十八場,讓陽光化開blue的角落,讓世界亮晶晶。
我的弟弟約三十年前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症,至今約發做五次,最後一次發作在八年前,當時被診斷為躁症,前後住進新光與榮總的精神科病房。感恩,醫師與家人的關懷照顧,他的功能很快的恢復到可以回到家庭、回到職場。
我的大兒子去年的七月躁鬱症發作,持續在榮總治療。面對精神疾患的照顧,身為家人的我們,我想用【無比沉重】來形容照顧的壓力。
感恩大兒子也很快的可回到職場,但最近三個月他出現鬱期症狀,休假日子總愛關在房間,家人對其的規勸無效,相處起來他難為我們更多內心的擔憂。雙親的心情總被這孩子的狀況牽動著,尤其先生,不懂怎麼與他相處與自處,內心更是焦慮,時而會有不妥的回應態度跟口語(例如,你再不要睡覺!乾脆就去住院好了!)實是讓我為難。
一向不想接觸慈濟的先生,因著愛孩子的那顆心,那天他也來到講座現場,大兒子形容他爸爸很專心的聽呢!先生回饋,感恩有這樣的講座,讓他知道什麼話應該說,什麼話不要說,也會學著讓自己冷靜面對。菩薩用心安排,大兒子那天適逢放假且願意來,他回饋慶幸自己沒有那麼嚴重,也從老師的講述中體驗家人照顧他的辛苦並不亞於生病的自己。
回家後,我把我的隨堂筆記分段落拍照,傳給來參加的家人、法親與朋友,我想人的記憶總是短暫的,希望這些資料在手機裡,有需要時可以找到它。我也轉傳給沒來參加的朋友。
有個朋友回饋:「每個人都有或深或淺的憂鬱時刻,這些話術及陪伴方法,很實用!」另一位朋友回饋:「不可說的話,正是大家會脫口而出的話,卻不知對當事人又二度傷害了!一起學習。」還有一位把那些內容存在群組的記事本。一位法親回饋要認真來列十位可以傾聽的朋友,並要把我放在第一位呢!
上述的回饋讓我很感動!深覺分享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更是應該要做的事。當下的一個舉動,把感動化為行動,把筆記想到誰就傳給誰,沒有想太多!不去預設對方想不想要,因我心中記著年桂師姐的精神「心寬念純」。這些內容對我很受用,所以想分享,就是這單純的一念心。
感恩Jason老師與大寶老師的用心,我們支持你們往下走另外的九十八場,讓陽光化開blue的角落,讓世界亮晶晶。
批判
批判讓我們無法
一心一意
原來都是恐懼啊
原來都是因為恐懼啊
良知心
只用腦而不用心
你將漸漸遠離良知…
思想
思想一旦進化到行動
就必須開始思考它對他人的影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