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工程師培訓課程心得1-1-10

分享一:
探索身为家长的你

我要成为怎样的妈妈?我一直努力学习是为了什么?
我期待的又是什么?

女儿一直都很懂事乖巧
然而当他偶尔闹情绪时,我们却一次次的打压他
我们似乎只接受他好的一面,而不接受他「不好」的一面(闹情绪的时候)
我真的拒绝太多与孩子连结的机会
直到女儿开始情绪暴走,我觉察自己忽略了他的情绪

我开始往外寻找。。
我买很多玩具给他,希望他开心,也希望可以打发他的时间
我安排很多节目带他到公园玩,然而都是他玩他的,我和二宝坐着看他
渐渐的,我发现买的新玩具满足不了他,他玩没几下就放在一旁不玩了

一天,我跟女儿说妈妈今天要带你去哪里哪里玩
她回说,妈妈你不用一直带我出门,我要你陪我玩
那一刻,我才停下。。
女儿要的只不过是爸爸妈妈的陪伴,存粹的陪伴
而我们却常以「我很忙,别烦我」把他给推开

每次女儿有突破的表现,我们会奖励他吃他最爱的冰淇凌,巧克力或坐一次车车
在他认知中,奖励是因为他做了什么很棒的事
前天我们经过卖手表的档口,我记得女儿一直想要一只手表。于是我让他挑一只,然后付款。
离开档口,他兴奋的望着我说,妈妈为什么你会买手表给我的?
我心里闪过一百个答案,然后自然而然回说「因为妈妈爱你」。
这个答复我感受到女儿满满的感动(依稀记得他那双在发亮的眼睛)
当下那个moment,我感受到爱你真的可以那么纯粹。。送礼不需要有条件。。

喜欢老师说的「家庭生活就是一场场派对
我觉得我们的家的生活太乏味枯燥了
老师也让我看见,我们家已经好久没有欢笑声
每天上演的都是哭闹与吼叫声
刚巧这星期我弟弟生日,我们一起在家庆祝
一起聊天,一起玩桌游
虽说是弟弟的生日,但最最开心的就是女儿!
接下来我会试着让家里每天过得像派对一样!


分享二:
不知不觉,我已经上了10堂的课。

这10堂课里,不能说我全然吸收,但是我在努力着去让自己更进步。
也发现,这10堂课里,不只在探索我跟孩子,也在探索了我其他面的关系

我改变与提升了什么呢?
我改变了我那固执不停转牛角尖的想法,更易知道我遇到状况时我该怎么做?
我又提升了什么呢?我的思考与写感想能力也提升了不少!前面几堂课,要交作业时坐在电脑前几个小时都不知道要写什么,现在却进步不少。
此外,还提升了我对孩子们的接受度包容度,学习不情绪勒索他们,耐心包容心也提升不少,也开始学会允许,同理,接受他的不一样

不止我的进步,我的老公也随着我的碎念分享也在自我提升。
看到他处理孩子闹情绪的方式,让我很感动。因为以前家里的人不管是谁,只要孩子一闹情绪就会藤便侍候。

我是一个奖赏分明的妈妈,我世界不是黑就是白,直到我上完课后,我觉得彩色更能让身边的人想靠近我多一点点。
那天,家里的小朋友又因为小事找我【主持公道】。
小姐姐就跟小哥哥说,你再弄我,我就跟舅母说。
她妈妈就问,为什么不是找妈妈,而找舅母呢?
小姐姐接着说,跟你说有用吗?你都不理我的。

我真的没想到当他们为了小事ASK FOR HELP时,我给的小帮忙却让他们对我这么信任
如果是以前的我,我当着是一个赞美,随后就忘了,这次我多了一份感动,因为没想到平时严肃,让人害怕的我,在她心目中有小小一席之地。
原来要走进他们的【心】,看似容易,却也不简单。

陪伴,关心,聆听,同理,真的很很很重要!

很喜欢老师 说,【我们的家庭生活就是一场场派对】,很贴切的形容,又让人易明白!
【派对】,让人有家的感觉。
【派对】,在生活里真的很重要,少了它就没了仪式感。
【派对】,让人很放松也可以更靠近彼此多一点点的地方。
派对】,一个有人,有活动,有趣,有吃喝,有笑声,有话题,有爱的地方。


分享三:
大宝小时候总是会有意无意的和我提起他的梦想。他说他希望以后有自己的车。这辆车很特别,有翅膀。可以飞也可以走陆地。是一辆很先进的车,可以载着一家人到处游玩。当时的我,就觉得他童言童语。不把这件事放心上。直到上了老师的这堂课,让我深深了解到这就是孩子想要的未来。的确他的未来里是那么的酷,充满了创意和AI。而这样的未来真的是我能适应的吗?而我却从未正视过这个问题。上了课,才知道,我需要面对,我真的需要不断的成长,让自己跟上时代与孩子的脚步

生活中,我多数以负面在看待孩子。每一次我都希望孩子快一点,跟着我的脚步,跟着社会的脚步却忘了孩子的节奏。做功课时,我犯了更大的错误。我总是以自己的恐惧与情绪出发。情绪来时,常常会问孩子你就不能好好的做吗?爱整齐的我也常希望孩子跟着自己的摆设方式。原来自己一直都在破坏孩子的探索。更严重的是当自己忙起来时,尽然还和孩子说我很忙,不要烦我。这堂课真的叫我要好好反省。

最后的:家庭生活就是一场派对,确确实实的表达了一个温馨的家庭。庆幸自己当初辞掉了忙碌的工作,进入了比较时间自由的工作环境,让家庭生活变成一场派对


分享四:
家庭派對,這個歡樂真的來得即知即行,從前從來就沒有的一個體驗,在沒有任何一個節日裡,孩子說到想吃燒烤,談著談著就去買了材料晚上就來了燒烤會,就真的是我們家裡幾個人一起,老公做工回來看到問,今天什麼日子怎麼在家燒烤。

是的,誰說一定要有日子才能有燒烤會,要等到何年何月何日才可以一家人開開心心一起吃喝聊,其實任何時候任何時間不需要理由也能一起瘋。這一段時光有打破了我們家的傳統概念,一轉眼已經是上個月的事了,歡樂真的很簡單

打破傳統思想,開心是沒有限定的,也不知只有節日才可以有一個派對,家裡的氣氛增添了不少色彩,也增添了生氣

不断不断地提升自己,可以与孩子并进,这期间提升与孩子的互动,跟老公的互动了解也加深,无形中关系也变得更亲密,我体会不是肌肤的亲密而已,而是心更近了,感觉他变柔软了,他对我的疼爱有加,会把自己的感受拿出来一起谈,我的耳朵也会好好听,我在想这铁树也有开花的时候,这等待及学习是值得的,不断提升自己的时候,家人们同时也能感觉到家庭气氛的变化,其实我们是在一起提升和进步中

学会相信孩子,给他他足够的时间去探索,看着他们的脚步一步一步成长,能够表达内心的话,我想这是我的示范,示范里没有秘密,没有家庭秘密,他们必然也会感受到。我们在同一个家庭环境里大家无形中改变,可以什么都告诉他们,什么话题都可以聊,甚至聊到我不会的,我会听他们说这是怎样怎样的,把权利交回给他们,允许真的允许,接受允许后带来的结果。现在做我自己还蛮开怀的,看到的都是老公孩子的亮点感谢自己成为了真实的自己,卸下伪装讨好的面具后,整个人轻松了


分享五:
实践下来的这一个星期我开始遇到了挑战,孩子开始会无理的要求无理的哭闹,他开始察觉我对他的方式有了改变。或许不安妈妈的改变,或许他在探索其改变的界限。但冷静坚持了下来我看见了其实我与孩子的距离是越来越靠近的。

在这10堂课里给我最大的价值是让我把爱带回家。也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每堂课题所谈论的了解允接受都是一颗颗的爱。是父母给我的爱,是家人给我的爱,也是我能给予孩子最好的爱。这期间让我看见了孩子头上的那颗星星。从每个小细节去探索自己与孩子,让我和孩子的亲子活动上更懂得去聆听协助孩子,去接近孩子的心

因为这样有了一个同理他的机会。在他这个3岁半的年纪给予他更多去探索的空间。而这不仅是对我,这还影响了先生。在这期间让我看见了他无论是对孩子,对我还是对他父母的态度,有了很大的正面转变.

而我在这期间也不断的重温父母给予我的温暖。也让我看见了除了拥有幸福的家庭关系,我还拥有一个幸福的婆媳关系。

我和妈妈有每日通电的习惯。拿了课程以后,最近和妈妈通电话时除了和他分享每天状态,也会常常和他聊起小时候的事情。我向他感恩过去他给我的育儿方式。感恩他在我小学被别人说我丑的时候,他常常把我抱在身边对我说,我是最漂亮的孩子。感恩他在我在巴士被男同学欺负的时候,他为我上巴士和那群男同学说理。感恩他在我气馁生气颓废的时候对我说,(girl你不要这样)(girl妈妈会支持你的决定)(girl我等你回来)。我也感恩他,即使长大了他依然像是个最好的朋友倾听我的好与坏,让我无需刻意修饰,自由的做自己。这期间让我觉得我和妈妈关系是圆满的。

上了堂课之后,让我看见自己能修正的地方。在修正的过程虽然还是会遇到各种挑战,但了解了孩子心理需求后,不会像之前一样暴走起来就对孩子情绪勒索。每当看见贴着冰箱的那几本绘本图片,坚定这个方向就是我想要和孩子去的地方,就这样一关关的过去了。
坚定的方向,让我也不必听了别人为了(我和孩子好)的意见,对孩子施加一些我们彼此都不舒服的方式。
孩子也因为我和先生的改变而改变了。这段期间他更懂得表达自己,有时候小小的他还会为自己坚持的选择更勇敢的表达。以前我总觉得孩子除了车以外就没有其他喜欢玩的东西。我也一直认为他缺乏探索能力。但这几天他把他冷落了的化石恐龙完成,他也会邀请我一起玩一些被他冷落了的游戏。这才让我发觉,他并非缺乏了探索能力。而是我的情绪勒索了他,我的语气,我的指示,我的脸色阻碍了他。
而我最开心的是,这期间有的变化让我感觉我们家有在重修家庭模式,我们都在共创我们自己的家庭模式。而这个模式是彼此舒服的,健康的,有爱的。

親子工程師培訓課程心得1-1-9

分享一:
这个星期过得糟透了!
我留意到我与先生,我与女儿,还有先生与女儿的沟通方式很有问题!
我发现女儿说话的方式超像我和先生,大家说话的方式都是在刺激对方,让对方更不悦。
这星期我试着控制自己的嘴,不要说出难听的话,然而好几次都破口而出。

因为疫情,我和先生长时间在家里。
表面上家人都相处在一起,然而先生长时间忙于工作,而我多数时间都是在照顾二宝。
女儿只好顾着自己玩,看书,不然就嚷着要看电视。
我也会因为女儿一直要看电视而感到烦躁。
老师在课堂上提到【每一个有趣填补每一个无趣】,这让我重新看待这件事。

我们每天重复着一样的生活模式,好久没有坐下来好好的沟通了。
最近女儿也有了很多情绪,我们没有做到聆听,而是用告知,训话,为难,批判,建议的方式来处理。
当然女儿也不收这套,她的情绪不但没处理好,反而越来越糟。

存粹的沟通
我和先生都非常需要学习。。


分享二:
我是全職媽媽
大部分時間都花在孩子身上
但是這堂課卻敲醒了我
我的人在 心卻不在孩子身上
我的時間大部分都花在處理家務 準備三餐 督促功課
少了陪伴
少了溝通

很多時候希望孩子動作快一點
讓我可以完成這個 再往下一個代辦事項
再不快點 就沒有得看電視
如果你趕快做功課 等下就可以吃一顆巧克力
這些情緒勒索的句子
雖然知道是不應該說出口的
卻還是控制不了
雖然他們的動作是快了些
但是我的心卻是內疚自責

繪本 停電了
讓我很有感觸
我很忙 你自己玩
這句子我也曾經說過
閒下來的時候 也只想躺著或者滑手機
陪孩子玩 不是我的第一選擇
真的要等到停電了 我才可以靜下來好好地陪孩子嗎?
我不想這樣
謹記老師的提醒 將每一個感動 化為家的力量
提醒自己 孩子需要我的陪伴 一起共創我們的美好回憶

我以為一些孩子會沉迷於電子遊戲
是因為遊戲裡的刺激 即時獎勵 畫面豐富等
這些的這些 滿足了他 而這是其他所無法取代的
但我少了最重要的一點 有趣VS無趣
這個無趣到底癥結點是甚麼 我們有了解過嗎
這個無趣是我們所造成的嗎
追根究底 我們還是要先了解孩子
了解他們的想法 聆聽他們的聲音


繪本 愛花的牛
很久以前就很喜歡的一本繪本
費迪南很確定自己的喜歡
不忘初心 堅持 淡定
尤其喜歡他坐在樹下聞花香的頁面
如果孩子找到了他的喜歡
很堅持 很確定的喜歡
那應該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
身為父母的我們 不必去管這樣是不是和其他人一樣
儘管去支持他 成為他的後盾 那就好了

提醒自己
以對等的高度和孩子說話
要微笑 要點頭 安靜聆聽
聽他說故事
抱抱他 握住他的手

讓他走在前面 幫他提東西
讓他知道何感受到我愛他


分享三:
時間是什麼?我們在陪伴孩子的時候實際上做了什麼?時間到底用到哪裡去了?

近年來,我愛上了上課。喜歡探索以親子為出發點和心理學的一切課題。這一路走來,跌跌撞撞的,從一個毫無親子陪伴概念,到如今的我會願意把時間消磨在和孩子溝通,我覺得這方面我做得還算可以,只是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很多。雖然如此,我卻非常抗拒陪伴他們溫習功課。因為即便我有再好的溝通能力,情緒卻總是在教他功課的時候會失控,原因是我沒有耐心。而且發現若自己親身教學,很自然就會對他們的成績變得有所期盼。最怕的是失控時會脫口說出一些無心傷害的話,比如:為何你總是記不住,我說了差不多十多遍了, 你怎麼就是學不會?算了,你不用念了,反正你就是不會,我也累了所以不想再浪費我的精力。

曾經,我對大寶說過這類的話,之後當然很內疚,所以需要和他一起做修復。他也因為我的沒耐心,至今都很怕找我教他做功課。我也深深地知道,在教導課業這一塊,自己根本控制不住急躁的情緒。在行動管制令的日子,我就變得更沒耐心了,要居家工作,還要照顧小孩。我知道這方面比較缺乏耐性,所以只能讓安親班的老師代勞去輔導他完成所有的網課。我只是在自己沒那麼忙碌的時候,去督促他完成作業。MCO的這段過程,多半是我的媽媽有空時陪伴他複習功課。仔細一想,慚愧,我根本沒有花時間去了解同時也被關在家中孩子們的想法和需要。一味只顧著自己的情緒,忘了他們的不安。

孩子們通常上完網課後,會看看動漫或打打遊戲。由於不想他太沉迷於網路的虛擬世界,所以每次我都很想阻止,可是因為工作而無法分身陪伴著他,當下就會很氣自己那份無奈的容許。他也表明自己不想做其他事情,因為對他來說都是一些無趣的活動。加上我無法陪伴在側,因此他只能選擇他認為有趣的活動中去填補了其他的無趣

上完第九課,我也開始懷疑自己現在努力的溝通,到底是為了讓孩子更了解我,還是我自己去了解孩子?我到底有沒有好好地去同理他或去傾聽他內心的感受?我會不會也是害怕自己和其他家長不一樣,所以努力想要變成別人眼中應該成為的模樣?

Jason老師說不要等到遺憾來臨的時候,才開始和孩子溝通溝通時先聆聽他要講的,再表達你要說的。過程要以善良的模式而非以情緒勒索來出發,我們才可以把我們要傳遞的話好好地傳達出去。只有通過了同理,才能夠相互體諒。若不要讓孩子到最後變成你要他成為的樣子,先必須放開了身上的東西,才能做真正的自己。除此之外,父母的耐心,支持與陪伴也是很重要的關鍵之一。

親子互動,溝通永遠是最大的橋樑。如果溝通的方向不一樣,他們永遠進不來,我們也會進不去。 只有達到了同感,雙方才能同理。

#不容忽視 #溝通的魅力


分享四:
溝通的魅力
在女兒還小的時候,要做到平行的溝通是有點難度
老師提出來的幾個造句練習, 我還真說了不少
怪不得女兒小時候不跟我親近, 原來我一直都在用情緒勒索
並沒有認真地跟她溝通, 一直都是希望他能了解父母的苦心
這也讓我想起一直在我記憶裡爸爸跟我說過的話:
如果不是為了你們, 我已經跟你媽媽離婚了。
我突然間想起當時的自己是真愣在那邊, 不知道該如何反應
只是那個畫面, 那句話,那個表情,牢牢地印在我的腦海裡
有點感覺自己是爸爸不開心和壓力的源頭之一, 那個感覺並不好受
有個聲音說:如果沒有我們, 爸爸可能會快樂一點
我默默的在我的心裡說, 我以後的家不要這樣吵吵鬧鬧
我不要無理取鬧,有什麼事,還是沈默比較好, 這樣也許會減少衝突
長大了,我真的沒有吵吵鬧鬧,我真的沈默不語這對我跟先生的關係其實也是沒有幫助
這次看得很清楚溝通的重要
到底我在溝通的是什麼, 我真的有用心了解對方嗎?
還是一味的講述自己想要的
只有平行的溝通才有機會做到純粹的溝通
不只是要聆聽對方要講的
自己也是需要表達

表達自己是我一直需要練習的
提醒自己溝通不是要告知,訓話,為難,批判和建議
而是真正允許孩子表達, 耐心的聆聽, 同時也要表達自己
一切都要在平行的方式進行
繼續加油吧!


分享五:
妈妈:要吃什么自己点
孩子指A
妈妈:不可以
孩子指B
妈妈:吃会饱meh
孩子指C
妈妈:又吃回一样的
最后妈妈点妈妈想孩子吃的
而不是孩子要的

两者之间
Connect 不到
那何来沟通

孩子每天在一起
但是沟通有多少
孩子要的是什么
你了解他活的是
什么样的人生吗

孩子快乐吗
孩子愿意与你分享点滴吗
他的话你听进去

你是在沟通还是在告知
你是在沟通还是在训话
你是在沟通还是在为难
你是在沟通还是在批判
你是在沟通还是在建议


已经来到第九堂课了
难是因为
跟自己的认知不一样
不难是因为
走着新的路
开始有些
不一样的变化
我也愿意等待
不一样的结果

親子工程師培訓課程心得1-1-8

分享一:
同理心的建设,在生活里我觉得是很重要的一环,你没有同理心去同理对方就表示你没有接受他的感受,关系可能也会因为如此而渐渐疏远。

认清自己的四步骤,【行动】【行为】【态度】【想法】。上课前,我很不解为什么孩子做了某些事情,被我骂后会有如此的反应。
原来这也是他们表达自己的一环。

如果细心的去陪伴,探索小孩,真的很发现他们每个行为动作态度想法都是有原因的。
很多时候是我们选择性的忽略,所以才造成他们的【叛逆】
为什么会【叛逆】呢?因为他不符合我们心中所想,所以我们就认为他们很坏蛋
所以就会出现一堆情绪勒索的话语。

最近,我女儿很害怕上学,我一开始以为她存粹看人家哭,她也哭而已。。为什么我会这么认为呢?因为她是很爱上学的小女孩,每天都跟我说她想去学校,我真的很想不通为什么忽然间这么抗拒。
以前,我会把她丢给老师就直接走人,因为我看到她哭,我心里不好受。
这次,她连续哭了几天,间中我有尝试问她为什么,她都不爱搭理,跟学校沟通了,发现,原来最近老师要他们上台跳舞,
女儿属于比较害羞的,她很不喜欢被大家关注,所以每次她要上台时,就很压力。
我就开始在聊天中发现,她不喜欢跳舞,认可她很勇敢的曾经尝试,连结她的害怕,给她一个深深的拥抱,她告诉我,她不想跳舞,我答应她我会去跟老师沟通。
那天之后,她又开心上学去。

上完这8堂课后,也看看自己 还有 看看老公怎么跟小孩相处,发现,我们都是传统的人,都会用自己的观念 想法 或者 情绪勒索的希望逼他们乖乖就范,当然我有上课,所以我的情况比老公好很多,只是有时赶时间或者压力来袭时,本性难免会跑出来。

这8堂课里,我感觉我开始慢慢接受,接住孩子们的情绪,允许他们表达自己,信任他们后发现他们的不一样之处。
平时被贴上【坏蛋】【不乖】【没礼貌】【叛逆】等等标签,其实是我们都没有用心在了解他们而给他们贴的标签。当我们慢慢去探索小孩们后,会发现,他们并不是标签上的他们。其实他们都很独特。只是每个人的表达方式,跟要的东西不一样而已。


分享二:
在上第八課之前,我和孩子之間還真的發生了一件同理心衝突的小插曲。因為疫情,馬來西亞實行了行動管制令。這段時間以來,由於孩子們無法上學,所以校內的課程只能在線上完成。對於一個八歲的孩子而言,突然間需要適應清晨7點半直至1點中午,全程以視頻進行的新教學常態,其實蠻不容易的。

那一天,我無意間發現他在上課的時候,沒有專心聽課,而是私下和幾個同學在留言區滔滔不絕地在聊天。我得知後,當下真的太生氣了,就狠狠地訓斥了他幾句,覺得他的行為很不尊重在線上的老師。他被我碎念一輪後,默默無語看起來有點委屈。到了夜晚睡覺前,為了要更深入地理解他的行為,態度和想法,我們來了一場心靈對話。

我:為何你今天上課不專心?
他:哦。。。因為有點太沉悶了。
我:那也不可以在老師上課的時候,在留言區和同學們聊天啊。
他:媽媽,我知道。可是,我就是忍不住。上了三個小時的課很累很悶。而且那時老師講解的馬來文我一句都聽不懂。不知道她在說什麼。 老師說時間不夠,無法可以讓學生公開提問問題。

聆聽的時候,由於我想了解他的感受和想法故沒有打斷他,讓他說出他認知中的委屈,講解真相。我沉默了好幾秒。。原來我和他的認知,根本就不一樣,我覺得他不專心,他不尊重老師,他不應該這樣沒禮貌而是應該好好地聽課。。可是,實際上他是因為聽不懂,太無聊沉悶而分的心。

(Jason老師說,孩子如果和我們的認知一樣,就可以尋找到方向,認同感和模式。反之,不一樣的話,孩子就會開始混淆,迷失感而找不到自己,因此,家長的同理與陪伴真的很重要

我:原來是這樣,可是就算是這樣也不可以在老師講課的時候做別的事情,這個舉動其實真的很不尊重老師。那。。你覺得老師可以怎麼做呢來幫助你呢?你希望老師可以怎麼做會比較好?

他:我希望老師可以做一些有趣的活動,比如pop quiz,運用一些YouTube有例子的視頻,或和我們互動一下討論例子的區別。。。

當他發表完畢的時候,我點點了頭,認可我有聽到。其實,當下的我非常引他為傲。我也意識到自己原來並沒有好好去了解他當時上課時內心真實的感受。

我:你這個想法真的太棒了,媽媽覺得很有創意。而且那些方法,聽起來上課真的會比較有趣。只是,線上的老師可能現在還無法做到,因為時間倉促的關係,每一個科目和每一節都有點太短了,老師根本來不及用pop quiz和視頻來講解。所以,我們偶爾在某些情況下也要同理老師一下,他也不想的。這只是過渡期,等我們回到學校上課,情況會變好的。

他:(默默地點了頭,理解老師的為難。)嗯,好的媽媽,我知道了。我以後會專心一點,體諒老師的感受。

那夜我們互相給了對方一個擁抱,這件事就圓滿結束了。

Jason老師在針對同理心這個課題繼續問道,大家有什麼感覺,有哪些發現?比如你的感覺和孩子的感覺,有沒有不一樣?畢竟,你的感覺是你自己的感覺,你的發現是你自己的發現,這和他自己的感覺和他的發現是不一樣的。因為這樣的立場,你只能代表你,無法代表其他人。包括我們的孩子。

經過這件事後,我深深地體會到,同理孩子的心,真的很重要。我的感覺和我的發現,真的只是我的立場,我的認知而已,並不可以成為一個框架放在我孩子的身上去做任何判斷。我們與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方向一樣才會有同感,才會有同理。敵對的話,他們進不來,我們也會進不去。

建立同理心,讓他說出他的明白,耐心地陪伴,讓他知道他不孤單


分享三:
这几个星期上了亲子工程师有很多复杂的心情。
刚开始很有能量每次上完课后就会努力做功课。
观察自己与孩子们的互动,问题出现在哪里。
然而会去修正修改。
随着过年期间与过年后,又偏离了。
控制不到自己的脾气,有时自己也很懒。
直到第8堂课老师那天的一番话点醒了我自己。
我好像应该要继续往前,不是原地踏步,再靠近孩子,不要前功尽弃
这一堂的认清我觉得打开了我一直以来的盲点
一直以来我以为让孩子快乐的做自己,不需要跟人家一样。
当孩子看到人家有,他也要的时候。我一直告诉孩子不要跟人家一样。
原来,我一直只是在把我的感觉,发现套在孩子们身上。
我的感觉是我的感觉
我的发现也只是我的发现而已

这堂课我才觉察原来一样对于孩子们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我长大了,忘了自己童年的时候也是寻找一样。
一样与不一样实在太大的学问与课题。
今天我视乎看懂了一些(不敢说100%)
所以我觉得我现在自己要做的是认真用心与孩子建立同理心

親子工程師培訓課程心得1-1-7

分享一:
这一堂,真的很令我很震撼。老师只是用了一个图表,先来让我们来放另一半的位置,来看看伴侣和我们的距离。这个距离,就是所谓我们常听到的, 对方可能在你身边,但是你却感到很陌生! 一个图表,就只是换了一个方式,让我们去了解,伴侣和孩子,甚至是家人,在我们心中的那个位置。 数目的位子来了解大家关系的距离,其实就是内心对对方的接受度。换句话说,就是你能接受对方百分之多少! 我们如果可以接受伴侣,孩子,当他们越靠近我们,我们就不会对对方有怨言,也不会希望和要求对方改变这,改变那个。其实这个图表真的可以很清楚让我去看看自己和家人的距离,而这个距离,并不是个体上的距离,而是心。心的距离才是最关键。很好用的一个图表。

关于孩子在家到底有没有一席之地? 我们到底有没有让孩子参与家里的事情。大宝今年迈入十一岁了,当她发现一些发生在家的事,她就会开口问我。有时我的确觉得讲了你也不会明白,也懒得解释太多。但是她就是会不停的追问。经过这一堂课,原来我应该还我孩子一个在家的一席之地! 当然,也不是每次都没有让她参与。其实我真的觉得她长大了,应该要相信她,而不是抹杀她知道家里发生一切事情的权力。 这令我联想到,上个月,丈夫的姨丈因为新冠病毒离世了。一般华人传统,都会通知身边的亲戚朋友。丈夫有个姨妈是pakinson 病患,她的孩子(丈夫的表兄弟)因为不想老人家伤心,过问, 而选择不让她知道。其实,这也是抹杀她在家的一席之地啊!我们常常觉得我们不想去让对方担心,但是,她是有权力知道的呀! 我们常常自以为是的觉得是为对方好,但是事实是真的如我们想象般的吗? 孩子,我们也常常觉得他们小,不知道,其实,这都是我们大人觉得他们没有能力。

其实孩子真的可以有超乎我们想象的能力! 其实就是大人一直都没有让孩子探索! 如果我们越不相信他们有能力,他们也会觉得无趣,也停止了探索。其实回想自己的过往,能够有今天,可以有自信,不是都是自己探索回来的体验吗?自己体验了,才会根深蒂固的扎根,那个才是永远属于自己的!父母免不了比较,这个原来是致命伤!要探索孩子的能力,不要比较! 当我们大人在引导孩子的当儿,我们会不自觉的添加很多对错论,对错论都会让孩子不想再继续探索。孩子一定要继续探索,才可以让自己发现自己有的能力。有能力,才会有力量,这是一辈子的能力,我相信这个力量和能力是可以非常爆发性! 孩子其实真的很希望被看到!常常在我无意之中发现孩子一些能力,然后在平时谈天时,讲了出来,我可以看到孩子的眼神,是如此惊讶,是会心一笑的那种笑容! 我们大人也不是如此吗? 这是一种肯定!

好喜欢这堂课的两本绘本– 越想越困难,越做越简单。 其实单看书名,就很喜欢。我常常在工作方面,遇到难题,一开始就会慌,就担心无法准时完成。但是当做了下去,其实不难,而且还可以准时完成。久而久之,我真的发现,其实想,永远会是一个绊脚石。只要勇往向前走,是可以看到曙光的! 平时都在告诉孩子,不要慌,相信自己的能力,绝对可以完成的。庆幸自己有察觉到这个,在教养过程中并没有漏掉这块。鼓励孩子,其实真的很重要! 当然,我觉得,只要有信心,踏出第一步,一切都可以迎刃而解!

第二本喜欢的绘本是– 大象再见!
听完这本绘本,我哭得好惨! 大象就是有那个信任,小老鼠总有一天会明白,会成全它的! 真的哭惨了!也很感动,大象就是有那个信心,继续的陪伴,直到小老鼠接受和放手。 多么的感动!

很喜欢这一句。—- 家,永远是成长重要的元素!会永远记住这个!家,除了是给孩子成长的元素,也是孩子的避风港!大家一起努力和孩子一同创造不同的未来!


分享二:
我知道我對老大的接受度比較低
每次都只是看到他的不足
通過老師這個畫距離的小熊
更明顯地看到我們之間的距離
我不想這樣 不能接受
我必須做點甚麼 來改變這個關係 拉進我們的距離

還記得在台灣留學時
婆婆生病去世了 可是我卻在葬禮之後的一個月才知道
當下的第一個感覺是 為甚麼你們不告訴我
難道我不是這個家的一份子嗎?
原來我在這個家甚麼都不是
這個感覺一直牢記在我的心

還好遇到了coaching的免費體驗
將最近上了課後的混亂思緒 釐清了
教練和我一起設定了目標
再討論了幾個具體的方法
我的混亂源自於對孩子的不夠了解
一直看到的都是孩子缺乏的力量和能力
要先從生活中的大小事 來觀察孩子 紀錄
練習在說話前先寫下來 然後再把好話說出口
一切都要從行動開始

提醒自己
很多事情都是愈想愈困難 愈做愈簡單
不要再在自己的小劇場裡面打轉

大象再見
邊聽著 眼淚就流下來了
一切都會很好的
好希望自己和孩子的關係 可以像老鼠和大象一樣
互相支持 互相依靠
可以互相給對方力量

以這個遠大目標為出發點
相信我和孩子都可以做得到


分享三:
關係的距離是內心對對方的接受度

當我把我的圖表畫出來後,發現到我對孩子的接受度還高過我對先生的接受度。
老師也提醒了我們去思考這關係裡發生了什麼事?是我嚮往的嗎?
自從當了母親後,我承認我的確忽略了先生,凡事都以孩子為主。對先生的語氣不再像以前那樣細聲細語。總是覺得自己當媽後一切都變了,我變得更強勢,很多事情沒辦法放下面子去跟先生說,也開始對先生在教養孩子過程中所說的話和做的事挑三挑四,很多事情都無法接受。我甚至有想過如果沒有先生,我還是可以帶著2個孩子過生活,因為她們兩個對我來說最重要。寫了這段後讓我聯想到我的父母關係中我的母親的角色也是比較強勢的。

可是這是我真正想要的嗎?雖然我對先生做的很多事沒辦法接受,可是我發現到他的存在與陪伴依然帶給我很多力量。一起看電影,一起吃宵夜,一起聊天,一起分工合作的照顧孩子,真的需要認可他是個神隊友,而且也很愛我。

願意做什麼? 應該多多認可老公為我和這個家所付出的一切,少點碎碎念,放下自己的面子放下自己表面的堅強,展現自己的脆弱。

站起來的力量
孩子在家裡有一席之地嗎?
有時候我會一直認為孩子還小,不需要跟他交代或問他,幫他做決定就好了。原來這樣我沒尊重孩子也是這個家的一份子。這個星期我們得知孩子一直很喜歡的一位老師在下學期會被轉到其他分行,我知道後有讓孩子知道這件事,一起商量看下學期要怎麼做安排,讓孩子知道她的聲音也是被聽見的。
當老師舉出例子-父母生病但沒告訴在準備考試的孩子,也讓我聯想到我的媽媽之前生病也沒有第一時間告訴我們,當時我被嚇哭了,可是沒有覺得到自己沒有一席之地因為我一直以為父母通常會害怕孩子擔心所以選擇不說是正常的。上了課後,讓我思考了這點-當父母害怕孩子會擔心而不去說時,到底是在害怕什麼?擔心什麼?難道孩子沒能力去接受或面對嗎?這讓我看見父母應該要相信孩子有能力去面對所有的事情,孩子也是有權利知道家中大大小小,好壞的事,相信他們有站起來的力量。就是要「相信」孩子。

在人群中可否找到一席之地全賴你有沒有提升自己的能力
我們通常看到的是孩子擁有的能力還是缺乏的能力?
我很常會放大孩子缺乏的能力像是與外人溝通互動,自理,生活,而開始去擔心然後一直想有什麼辦法可以幫到孩子,而沒去相信孩子有自己的節奏,應該接納當下的他們。我也發現其實孩子擁有很多能力,只是自己每次會當作理所當然,沒去放大他們擁有的能力,也忘了去認可孩子。孩子擁有最大的能力就是愛與包容,完全的接納我們當她們的父母。

孩子就像《我的禮物呢?》故事裡的箱子,我們看到孩子的能力能做什麼,什麼都可以做,只是我們有看到嗎?如果有,要繼續探索孩子們的能力而不是把他當作只是一個箱子。我們需要允許孩子親自探索他們自己的體驗,而不是用我們的認知去引導孩子這就會引起對錯論。

我們通常如何探索孩子們的能力?
老師提醒了我們不需要靠比較來看到孩子的能力。
「比較」真的很輕易的發生在我的腦裡。雖然我嘴巴上每次都會說不要拿孩子來比較,也不會在孩子面前跟孩子說,可是我內心不知不覺還是出現了「比較」,我的表情,眼神,行為還是會傳遞「被比較」的感覺給孩子。
為什麼其他孩子游泳課可以游得那麼棒?
為什麼她的孩子已經可以戒尿布?
為什麼她的孩子可以自行入睡,睡過夜,戒夜奶?
為什麼她的孩子可以自己吃得那麼棒,不挑食?
為什麼妹妹看醫生可以那麼淡定而姊姊就一直害怕,不配合?等等。。。
這一切的心裡OS都其實在拿孩子跟其他人做比較。這對孩子來說是非常非常不公平的事。到底我們「比較」是想要贏得什麼?為什麼那麼在意?我渴望得到什麼?現在我和我先生都會互相提醒不要比較,不要比較。相信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相信他們有自己的成長節奏,要專注在孩子的當下。也希望自己可以真正做得到「不比較」。

力量 – 其實是孩子可以綻放的能力,讓他的力量可以被看到,可以讓孩子站起來,找到專屬自己的一席之地。這將會是孩子們一輩子擁有的力量。


分享四:
距离,给了我很大很大的打击。感觉上我和家人或身边人的距离都很远,除了孩子是靠近的。

随着这一个点,我开始去想对别人的不接纳是怎么一回事。我有严重地想控制他人和事情都在我的安排范围里面。谢谢这堂课给我了重重一击,让我知道改往什么方向修正。

而站起来的力量,正好可以好好对自己说。

那么巧这个星期5岁的Isabelle学习滑轮鞋,一开始的担心跌倒,我发现自己给了不一样的回应。以前,我会说跌倒了就爬起来,就ok了,不用哭。
现在我说,没关系,妈咪陪你,我可以扶你起来。就这样我陪着孩子重复无数次的跌倒和爬起,我在孩子看见站起来的力量,因为旁边有人在!

5岁的孩子像老师说的,他们不会惩罚自己的【败】,他们只会爬起来然后再继续找方法。透过这一个体验,孩子可以培养起很多能力,包括如何保护自己不受伤,如何用对的方式站起来,如何坚持不放弃,等等很多。


分享五:
位子是关係的距离是內心对对方的接受度,可以接受对方的程度。一个很有趣的提问,间中除了与孩子的距离及我们的距离,这些都值得深思。
孩子在家有一席之地吗?这一席之他真的地决定了他站起来的力量…老师举了个例子说孩子在国外念书,因为担心影响孩子的学习进度,所以远在家乡的母亲生病动手术化疗一事都没被通知,当这孩子知情后心里的纠结和怀疑会将他困住。他会觉得自己找不到在家的一席之地也不知怎么站起来。记得有一年我爸一直很期待去参加弟弟在国外的毕业典礼,那年期间爸爸都很节俭,满怀期待要出国看儿子戴四方帽。怎知在出发前的两个月,爸爸也在那段时间脚受伤,且伤口一直无法愈合最后为了保命截肢了。整件事情发生得太突然了,且爸爸也交代千万别通知海外在备考的弟弟。爸爸手术成功后,消息也不小心泄露,弟弟打着越洋电话回来哭着求证后,在电话的另一端情绪几乎崩溃大哭,怨兄姐们欺骗他,瞒了他这一件,他是有权力知道父亲的状况的….因为他是家的一份子,为了这件事他与我们冷战了好一段日子…开始我还真不太明白的事;直到一年弟弟在新加坡深夜紧急入院的那一回,我深刻的体会到了这种感觉,在医院外守着心里的忐忑不安不知如何是好。心里也在纠结要不要通知远在家乡的兄长们,因为弟弟在进急救室前也千叮咛别通知任何人,幸好弟弟吉人天相,手术顺利完成。这种一席之地站起来的感觉真很重要的,所以我们兄弟姐妹都坚持日后一定要坦言说出这。

别让这将彼此困住而减弱了那站起来的力量。从不曾思考过这样的过程会让人产生莫名的焦虑不安,而影响了孩子的成长;就如农收欠好时总在怨天怨地,却忘了问自己是否有反省所施下的努力,是拔苗助长的努力,还是深入田间了解明白其成长本质的需要和缺失呢!我们施的是过度的保护结果却无意和无形中造就了接受者的伤害,接受者将这类的爱复制到他的下一代;很明显这就是历代家庭问题的源头呀!

親子工程師培訓課程心得1-1-6

分享一:
我的那裏不是孩子的那裏
老大不喜歡馬來文
我可以理解他的不喜歡
但是希望他能設定目標 再配合計畫 慢慢地進步
一直為這件事情爭執
原來我們的這裡和那裡 都不一樣
我覺得已經二年級的他 只有幼兒園程度 (我的這裡)
他覺得雖然有時候會聽不懂 但是沒關係 (他的這裡)
我希望他能夠努力一些 至少追上現在該有的程度 (我的那裡)
他希望能完成老師的課堂作業就好 (他的那裡)
有時候他會因為自己不明白而感到低落 會覺得自己很笨
要找機會先照著老師的方法 處理他對自己感覺不好的這一塊
再來具體化地討論他可以看到的去向
再來設定一次我們的學習馬來文計畫
提醒提醒 要相信孩子 全心全意地相信

選擇
生活上很多大小事我會讓孩子做選擇
但是長輩們會認為我太寵溺孩子
我會讓他們選擇自己想吃的
先生也會說 小孩子有的吃就好 不必問那麼多
曾經懷疑過這樣的方式是不是做錯了 
我也不知道該怎麼拿捏選擇的界線
自己有時候也會有選擇困難症
很喜歡老師讓選擇變簡單了
這個選擇是可以賦予你力量的 還是奪走了你的力量?
要快樂地活好還是厭惡地活著?

我覺得反抗是探索自我的一個過程
要不斷地嘗試和體驗後 知道自己的喜好 知道自己要的是甚麼
進而為自己發聲 為自己爭取
若成功 就可以快樂地做自己 快樂地活好

從小到大父母對自己的教育是對錯論為主
連自己養育孩子的方式 煮菜的方式
媽媽都會以 我吃鹽多過你吃飯 這樣的理念 一直判定我的方式是不對的
懷疑過自己 沒有自信 我這樣做真的是錯的嗎?
一定要照著媽媽的方法嗎? 我可以用另一個方式嗎?
我經歷過 不想孩子也再經歷同樣的事情
說真的 要擺脫這樣的框架思維不容易
但在努力中 把這幾堂學到的 時時提醒自己
繼續加油


分享二:
新年初一,孩子一睡醒就想要穿上红色的上衣去外公家拜年。
但是,我告诉他说,必须先洗刷完毕,吃了早餐后才可以换上新衣裳,因为他有个坏习惯就是喜欢用衣袖抹嘴巴,衣裳会因此而肮脏。
他在那里反抗了一会,我试着退一步,跟他说新衣穿上后,你吃东西又抹在衣袖上等下你就必须穿着肮胀的衣服出门,因为我没有买多余的红衣给你替换了。
听后,他保证他不会抹衣袖。
当天的早餐,他为了保持衣服的干净,他吃东西格外小心翼翼外,还用纸巾抹嘴巴。
从这件小事,我看到的是,当小孩有自己的想法时,身为父母的我们第一个反应就是自我认知又跑出来认为孩子一定会弄肮胀新衣服,所以坚持用自己的一堆认为去说服他们跟着我们的脚步走。

上完课,回想与去真正的了解后,才发现,原来每天儿子坚持着吃完早餐才去洗刷,换校服,是因为他怕把校服弄脏与弄湿。

记得小时候,每次想要做什么事情都会被长辈否决,觉得危险,你不能的,你做不到的,要不然就是父母帮忙把一切危险解除,铺好一条安全道路给我,久而久之,我开始【不做任何选择】,因为知道每次都会被否决或被安排好,所以我都把我的决定权交出来,当个听从的小孩。

直到我小孩出生,我开始觉得我必须为我自己与孩子当个【负责任的人】,我开始【赋予自己力量】,让自己快乐的活着,因为我相信我快乐的活着才能让孩子们感受到快乐。

课堂上,老师有问【什么是反抗?】
我的认为是,会反抗因为有感受到压力的同时希望可以为自己的坚持而争取。


分享三:
判斷的選擇
記得第一次跟女兒談目標時,
我發現她會很直接表達自己的喜歡和不喜歡
報鋼琴班,剛開始是她要求要去
但上了3堂課之後就不願意學了~
完全叫不動, 我心裡想著白白浪費了10堂課的錢,但也無奈地放棄
後來才了解到, 是老師很兇, 姿勢不對,會打手板
現在想想應該不是鋼琴的問題, 是老師, 只是她已經決定不學, 所以放下了
後來上小學二年級時, 她又要求上小提琴班…..
因為鋼琴的經驗, 我先跟她談了條件
她答應不管遇到什麼問題, 也不會輕易放棄小提琴
學琴10年,她還記得那次的對話,中間她遇到了瓶頸
但是因為之前承諾過, 我看到她的掙扎,最後還是選擇繼續學下去
就算後來我看到她的痛苦, 曾經告訴她,我對她學琴並沒有什麼要求,
如果她不想學, 我是沒問題的。
到現在她有能力自己賺錢, 我要求她自己付學費, 她竟然還答應了。
小提琴這件事讓我體會到只要孩子自己想要的目標, 她會找到那個力量繼續往前走
就算我看到平常基本上不會拿小提琴來練, 但是上完一節課有小小的進步, 她也會很開心。
我有我的質疑,那也是屬於我的質疑, 而不是她的她有她堅定學琴的心,就算速度緩慢, 那也是屬於她的節奏, 而不是我的
感謝老師的提醒,讓我在以後跟她談目標時更懂得把權利還給他,尊重她的選擇
當我覺得浪費時間, 原來我已經在批判他, 掉進對錯論。 當我看到她的速度,我也掉進了我的應不應該,去批判她。
對於反抗這件事, 我認為他是在表達真實的自己是為了要捍衛自己的想法去反抗, 是在尋找自己的過程,所以是賦予她力量的行為。 如果她反抗不成功,反而會感到自己的力量被奪走, 還是要按照大人的意願走, 感到無奈。
快樂的活好 VS 厭惡的活著
在自己做選擇時,是最有力量的提醒, 感謝老師!

親子工程師培訓課程心得1-1-5

分享一:
關於求救我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什麼?
你真的有允許別人跟你不一樣嗎?

這次的心得,真的讓我思考了很久~ 小的時候就問過媽媽類似的話:妳沒教,我怎麼可能會呢?

因為小時候的母親是很嚴格的,她的標準常常讓我產生很多疑問,會問很多問題,其中一個問題便是:妳都做不到的事情,為什麼會要求我一定要做到?

小時候我的學習標準是100,所以每當月考發考卷時,就會不想回家,因為總會被問為什麼會錯?就算考了第一名,還是會因為沒考100而被懲罰。直到長大,我才問母親:妳每次都考一百嗎?
她說:沒有。
我問:那為什麼會要求我考100?
她說:因為妳辦的到

回想了那時,因為小時候知道母親的辛苦,不想要增加她的壓力,加上多次求救未果,再加上對於一些被要求而自己不想照做的事情的積壓,漸漸的有段時間與母親相處開始有衝突,並且不再求救,開始自己想辦法處理所有事情,有問題自己找人解決,而不是找母親,我漸漸忘了求救

我還是愛著母親,只是不想再跟她求救

還記得看到老師的那句話,那句講的意思大概是上次考了90這次考了60不是退步,而是又學習到了60分的事情,這句話真的震撼了我很久。

明白了一切原來不是我的錯…

同時也讓我反省了很久,自己是不是也在無形中給了一些標準,而無視了他人的求救?

是的,我的含鐵不成鋼,在陪伴親友的時候,尤其在朋友找建議時,雖然不是用指責,但對方多次犯同樣的錯,或是自己給的建議對方不聽進去,只做一半或沒做到,再跑來訴苦的時候,我的煩躁是代表著我沒法完全接受,對方有可能能做到的速度就是這樣~

看似做到了聆聽、接受、協助,但其實我並沒有真正做到,如果我真的接受,那麼在給予協助後,他人的結果,不會影響我的感受,畢竟那是他的人生,沒有義務照我的標準。

我所在意的應該是自己有沒有在這段關係做到自己,至於所陪伴的人,我本來想給的就是純粹陪伴,不是嗎?那就夠了。

這條學習的路真的還很長


分享二:
媽媽你可能要注意一下,他這幾天情緒有點不穩定,平時很活潑,但這幾天我們發現他特別地安靜,上課無法集中,甚至看起來有點難過。聽他同班的同學說,他好像在學校被霸凌了。我們和他聊過之後,得知有一個小朋友總是在班上打擾他,搶他的文具,昨天還踢了他一腳。他沒有反擊,但是班主任卻以為他和別人打架,不分青紅皂白地罰了他幾天。

某一天,安親班的老師打電話給我說了這句話。

通話結束後,我腦袋一片空白,愣了半個小時。當下的心情是心疼的,但更多的是不知所措。老師說他難過了幾天,那。。他到底在我面前“若無其事”了幾天?他之所以不和我說,是不信任我,還是怕我擔心?害怕我責怪他?還是他需要自己的空間。他才不過8歲,對我而言,8歲就只是二年級的小朋友,霸凌這個詞,從來就不在我的想像空間中出現過。所以,我也從來沒和他談論過如何面對這類的問題。

事情發生後的一個月,也就是去年的三月,我報讀了Jason老師的Q1Q8成長心理學課程。很慶幸的,自己有機會和老師當面聊了這件事情,經過老師的分析和引導後,我才得以在適當的時機把那時缺乏安全感的他從孤獨的角落裡拉了出來。畢竟走進一個受傷的心是一個不容易的過程,我想知道什麼事情牽絆了他,同理他的顧慮,並告訴他不需要逞強,他已經盡了力,和尋求幫助的重要性。整個過程中,我通過了尊重,陪伴,聆聽,同理,等待,鼓勵。。一步步地把他帶出來。

當孩子的行為和我們想像的不一樣的時候,我們的反應往往會變成。。他應該要這樣做,可是他怎麼會那樣呢?我當時的反應就是他怎麼沒和我說呢?他應該和老師表態自己被霸凌。。。等等。

跳出來看待整件事,其實就是兩個人的認知不一樣。父母和孩子的兩個角度,兩個觀點,誰也沒有對錯最重要的是我們當下的反應,就是最大的關鍵。這在於我們選擇了如何應對這件事,是接受,抗拒或者忽略?接受,是真的接受,還是盲目的去接受?抗拒,是因為我們不想聽,還是不想面對?去質問,是因為真的想了解,還是根本不想聆聽就判決他的對錯?忽略,是因為沒時間理會,懶得去管,孩子們開心自由成長就好?生活與孩子如果一直缺乏連接,可能會帶來無法彌補的創傷。成長旅程如果沒有依附,孩子也會缺乏安全感。

所以,當我們不在孩子的身邊而他們遇到難題時,他們必須擁有求救的能力了解自己的能力,懂得自己的界限和底線,在完全不貶低自己的情況下去做。至少要學會找到人幫忙,或者什麼東西可以協助自己,承認自己當下的能力不足而不是明明需要幫忙,可是卻不敢說。

能給自己勇氣的,只有我們自己。每個孩子都需要一個有希望的環境,有了希望才會有勇氣去建立信任感。有了信任感,便可以建立好安全感和我們有更堅固的連接,擁有求救的能力。

我們能做的是全程陪伴,聆聽,不打斷,不猜疑,不批判,不忽視他的想法和感受了解我們可以協助他們的是什麼,讓他們知道雖然有的時候,世界看起來很龐大,顯得我們很渺小。。但是他們的背後有我們這個堅強的後盾陪伴著他們一起去面對問題,You are not alone,雨後總會有彩虹。


分享三:
進高中那年開學第一天,早上就接到寶貝的訊息,表示不願意唸英文資優班,要求我馬上去學校幫她辦理轉班,當下我的小劇場開始大爆發….念英文資優班不好嗎?多少人想進還進不去?回家後阿公阿嬤知道了肯定又是ㄧ番碎念,那我又倒楣了,還有為娘的望女成鳳的虛榮心在作祟…所以第一時間我選擇逃避、忽視,沒有想要面對處理,但寶貝的訊息一封一封傳了進來,我才開始有意識她在求救?過午後放下繁忙的工作,去學校跟導師聊也跟寶貝聊,當下我明白了她的擔心及需求,我也開心她能夠有意識地知道及有能力選擇自己未來的路想怎麼走?為娘頗感欣慰😊
再談談自己,這也是我最近問自己的問題,我有沒有清楚自己的底線?清楚知道自己已經盡力而為了,不要再妄想做女媧補天,甚至想要成為那片天?我就只是我,我不是天,夠了就是夠了,過多的好強好勝並不會帶來美好的生活,了解自己的能力、懂得自己的界限、看清自己的底線,那麼我還可以加強什麼?發現什麼?願意提升什麼?繼續吧💪探索的過程總是充滿驚喜跟動盪,還好我心肺練的還不錯,接招!


分享四:
这一周的心得报告,映入眼帘的第一句: ask for help。从小就不敢ask for help,因为求救就代表我没有用,代表我没有能力,我不想被人说我没有用……我父亲在兄弟姐妹中就是被标签为:没有用!可能是自卑感作祟吧,他越被瞧不起就越要装强。从小,我看着家里的状况,感觉我们一家都被瞧不起,长大了,我也继承了父亲的逞强性格,不想让他人瞧不起我,就得让大家看见我什么都做得到。渐渐的,
我在学习上遇到难题,我静静。
我在事业上遇到挑战,我静静。
我在感情上遇到问题,我静静。
我被人欺负,我也是选择静静的,不想再被人欺负、瞧不起就得更加坚强。真的是坚强吗?还是硬撑?装强?
在学校里教书18年了,回顾这一段日子里,我真的不轻易ask for help,我宁愿选择硬撑,就算能力不足,真的做不到,我也不愿意说,不愿意承认。为的是展示自己是有能力的,也同时遮盖自己内在那满满的自卑感。
去年在探险家的过程中,我觉得我不对劲,非常不对劲,我才懂得ask for help。才发现承认自己的能力不足其实并不怎么样,死不了嘛!可能真的缺了那一股勇气吧。
那一次之后,我就懂什么时候需要ask for help了。渐渐的我重新找回了那一股勇气,现在我都会觉察到自己的状态是否OK,如果工作上需要ask for help也是OK的。我终于接受了这个懂得求救的自己。
再看看孩子们,老师最后那4道问题,句句入心吖。我的原生家庭是惯于向做错事的小孩大吼大叫的,记得以前父亲弄丢了他心爱的钓鱼竿,他就向我们三兄妹大吼了,大骂我们谁偷偷拿了他的钓鱼竿去玩,一定是我们的朋友偷了…….结果后来在不懂那一个角落找出来了,但我们几个却已经被骂得狗血淋头。这一种模式可能已经变成了我们的生活模式,有什么事情就大吼大叫,母亲也是一样,由于经济上的挑战,我都是长时间在外教补习赚钱,大小宝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的。因此大小宝自小就缺乏信心,最最怕是做错事,一定被大吼的。
我记得跟Max恋爱不久,带了大小宝和我妈妈一起去福隆港高原度假,小宝因刚刚吃饱跟了Max去玩滚水球,回程上加上山路崎岖而反胃呕吐一车,母亲开始念不停,但Max是先确定小宝OK吗?还有吐吗?有头晕吗?确定人没有问题了,我们就开始清理车上的呕吐物。我原本看见小宝吐了一车,在害怕会被骂,但结果却没有,我有瞄到她松了一口气。那一天起,我就常常跟母亲分享我上完Q1Q8后的种种亲子教养心得。母亲已经养成习惯性了,也因为我们两个的理念的距离越来越大,有几次因为教养问题甚至吵了起来,但最近母亲也由起初的不愿意渐渐愿意尝试改变自己的一贯作风。
每次我上完课,我都会分享上课的看见、学到的东西给家人,希望可以在家营造一个安全舒服的成长环境给大小宝,让他们的自信心越来越大,知道自己的底线在哪,适当的时候要ask for help


分享五:
當孩子的行為和我們想像的不一樣時,我的反應通常都會有接受,拒絕和忽略。
接受 – 有時候是全然的接受,有時候是像老師說的雖然允許可是不了解她為何這樣。腦袋瓜教我要接受可是心卻不是那樣想。
拒絕 – 我很經常的問孩子怎麼了?這句話可以代表著不同的含義。在問vs在質問;想了解vs想指出對錯。說實話,真的和老師所講的一樣,有時候真的是用質問和想指出對錯的語氣在跟孩子說話。我相信孩子是可以感s受得到我對他的質疑,這一點我也會努力的去調整。
忽略 – 孩子開心就好:太放縱孩子=沒連結=沒信任=沒安全感就很有可能會有創傷。 有時候自己在忙時也會忽略孩子當時所做的事情,當忙完後才反應過來我不能接受他們那樣做,然後就對孩子發脾氣,這真的很傷害孩子。
上了老師的課後讓我反省了很多。難道不一樣就是錯了嗎?我們應該接納孩子是屬於自己的而非父母的。我知道要做到完全的接納不容易,可是我相信我每天一點一點的努力有一天一定做得到。

求救的能力 Ask For Help
原素:找到有人可以幫助 和 找到東西可以協助。前提是在完全不乏低自己的情況下
我們ask for help是因為現在能力不足而不是沒能力
我自己很多時候都需要幫忙可是不敢說。這讓我回想起我12歲的時候,當時近視眼可是都不敢跟任何人說,只是keep to myself。考試的時候有一題有更改,老師把更改題目寫在黑板上,結果我因為近視看不到,可是又不敢ask for help,結果就讓那題錯了。直到一年後妹妹近視時才敢說出來再一起配眼鏡。我當時到底在害怕什麼?怕被取笑?怕被父母罵?
現在的我還是很多時候也不願意開口要人家幫忙例如幫忙拍照,幫忙換散錢。這個星期有給自己勇氣去體驗ask for help,結果發現到其實開口求救沒什麼好怕的,而且還可以幫我完成任務,認可自己的勇氣
這個星期孩子也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當女兒上網課時,老師提到《困難》這個字,她不明白就問我是什麼意思。我也不會解釋,叫她問老師。這讓我學會很多時候如果真的不明白一些字的意思,不需要怕丟臉假裝知道(平時的我),應像我女兒一樣可以提起勇氣去面對和承認自己就是不明白,問了以後就會明白了。

能幫助到孩子擁有求救的能力最重要是我們身為父母的做示範。除此之外,在一個有希望的環境下,孩子才會鼓起勇氣來向人求救因為希望-》信任感 -〉安全感-》就會有力量(自信心)去面對自己能力的不足。當孩子ask for help後我們能做的是先用心聆聽孩子,然後接住和陪伴他們當下的感受,最後再問孩子可以怎麼協助他們。重點是要傳達給孩子知道的是YOU are NOT ALONE。他不是自己一個人的,他的背後永遠有我們陪伴和支持著他 – 我覺得這句真的很棒!現在都會這樣表達讓孩子知道不管發生任何事,爸爸媽媽都在,都會陪著她。

親子工程師培訓課程心得1-1-4

分享一:
安全感
我也不確定自己有沒有
當伴侶不接電話 也沒有交代行蹤時
會胡思亂想 他是不是發生了甚麼事 會不會發生了甚麼意外
原來這就是我心裡的小劇場在上演
原來我的另一半是我的關鍵人

我有發現老大是沒有安全感的孩子
儘管現在八歲了 還是會怕黑 不敢自己一個人睡覺和上廁所
有在思考導致他這樣的原因
之前有聽過花婆婆分享說
一歲之前如果在他沒有被告知的情況下而離開他 可能也會導致長大後沒有安全感
他因為黃疸 進過醫院照燈
那時候也因為自己工作的關係 也會把他留給媽媽照顧 自己出門去了
我以為是這樣而導致的
今天上了課後 原來還不只這些原因 ☹
自從有了老二後 自己把關注點放到老二身上
期待老大可以做出我心目中老大的樣子
可以分擔我照顧弟弟的辛苦 而不是再給我更多麻煩
我忘了他也只是個孩子
當他說害怕 不敢的時候 有時候還會覺得不解
有甚麼好怕的 不就是上個樓上而已
看了<媽咪 我怕> 才發現
原來對他而言 窗簾 牆壁 門後 都被想像成他恐懼的事物

是他變隱形了 還是我們瞎了
有被這句話敲到
是我選擇性地看見 是我視若無睹
他會這樣 都是我造成的 ☹
接下來要好好地去修復了

福斯多的命運
喜歡這本
聯想到 人死了後 真的是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聯想到 和孩子之間
不是對著他說 你是我的 他就是你的
他就是他 是個獨立的個體 無法佔有
是需要用愛去灌溉 去建立關係 去共創回憶的
謹記


分享二:
听完这堂课,
理解到小剧场,胆怯,
刷存在感,退缩焦虑,
逃跑,都关乎安全感


依附是关键点
我问自己有安全感吗?

上课第一天,
到陌生环境,
第一天上班,
搬到新地方,
认识新朋友,
嗯,我的小剧场会开始演出。

原来我的安全感不强大。

那我该怎么样?
好在老师给方法,
我最喜欢的是给予认可。
我需要信任自己,来建立安全感。

自己的安全感,或许是依附出现问题,
而我觉得更应该的是自己来给予自己安全感。
让自己自信,自在,自由!

我问自己,我最想为谁建立安全感?
是我妈。
我妈容易担心我,当然也担心其他子女,
而我选择与她聊天,赞美她,
如果在她身边会一直宠爱她,
让她清楚知道我在做什么,因此而放心。
这样写,好像我也从她那得到了安全感耶。
这就是我们给彼此的信任与安全感。


分享三:
曾经以为多陪伴孩子就会有更多的安全感。从2019年开始在转freelance工作,想的就是给孩子更多的陪伴。但是忽略了陪伴是需要全心全意和有质量的。孩子对我的信任,之前我以为我做得很好。但是回想孩子常常会告诉家人说妈妈很忙,需要上班需要上课,没有时间陪我玩。上完这一堂课有被敲到了,近在咫尺不代表有安全感
从没有安全感来看,我和孩子都有些没有安全感的反应。而我自己我知道自己是没有安全感的人,常常在一些人事物变化时会有很多的小剧场,独处时会感到不安。之前总觉得孩子很黏着我。但是在一次周末先生带两个孩子去运动蛮长的时间时,却发现独处没有如我期待的很享受me time。反而让我有莫名的不安。
感到欣慰的是在原本想改善亲子关系而报名亲子工程师,过程中我自己也一起在疗愈途中。


分享四:
第四堂的建立安全感-
課程來到第四堂,我就深深地感覺到,這課程不只是應用於親子之間,而是回歸到我自身的理清跟整理
課後我反覆思考,安全感是安全無虞的感覺,是渴望穩定的安全感受.
那就是說這樣的感覺只能用體會的,是看不見也摸不到.就像我們有時會說,這個人讓我有安全感.原因是這個人散發出的訊息及過往的互動經驗後是讓我們接受到,感受到安全,自在的狀態. 不需要擔心被遺落,被冷落,被拋棄,甚至被傷害 =內心小劇場們.

這樣的心理需求我回頭想了一下這不就是我當媽媽以後一直在做的事.也就是老師提到的依附原理!
從寶寶出生的第一刻響亮的哭聲傳遞了,她從安全的環境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的不安.於是醫生便把寶寶放到我的胸口,寶寶聽到熟悉的心跳及熟悉的味道,便又安靜下來. 這一年來,每當寶寶的哭聲都是她在傳達她的需求, 餓了,尿了,累了.這些訊息我也慢慢學會辨別,接收到並給予回應,滿足她的需要,給予陪伴,擁抱.漸漸地孩子的情緒表達越來越多元, 建立起她對我的信任.進而她可以安全地在我面前表達她自己,我也能接收到,給予回應,成為她的anchor,一個安全的避風港.

親子工程師培訓課程心得1-1-3

分享一:
記得女兒四年級為了要單獨跟朋友玩請求我的允許,
我強硬地拒絕了, 她強烈地表達了她的感受
我就用一句“我是你媽!”不允許她表達她的感受
還好我後來能冷靜下來,看到自己並沒有接收到他的感受,
這個不允許換來了強烈反抗。
幸好我們找到彼此能接受的方案,讓我能接住她的感受
陪伴著她去經歷
一切都是需要練習的


我發現自己在成長過程真的不懂得表達自己的感受
這種不允許自己感受的釋放,帶來了很多的誤解和傷害
很多時候不表達不釋放, 很有可能下一個就是遺憾了

記得去年在奶奶的忌日,媽媽因為釋放了感受,哭了
我阿姨一直認為哭只會讓奶奶有更多的牽掛, 不能安心地離開
阿姨很生氣, 跟我媽吵起來, 我試圖阻止她,阿姨用力把我推開
當下我心裡想媽媽只是在釋放他的感受, 妳為什麼要阻止她。
現在再想想,阿姨也是在釋放她的感受我為何要阻止她,
突然明白了當下的我是看到阿姨的釋放似乎有傷害到媽媽
是的, 釋放感受最重要的原則是要無害
很多時候我們會被一些觀點影響我們
或在意別人的眼光而經常忘記讓自己的感受釋放~

風的電話~當下就讓自己的感受好好的釋放
很多的思念湧進心裡,眼睛就不爭氣了~
就讓它釋放吧~
感謝老師讓我們有機會好好地連結,好好地思念,好好地釋放


分享二:
我了解孩子的感受吗?
原本自以为了解,可是一整堂课下来,突然发现自己都是用着自己的认知来了解。

上完课后的这一天早上,小宝赖床不想起身。以往的我情绪马上飙升,马上联想孩子不爱读书,不爱去学校不自律等等…. 可是Jason 老师的碎碎念在我耳边回荡…是的我该听听孩子的心声,好好的了解孩子当下的感受
我重复孩子的话,哦,你想多睡一会儿。孩子马上回我一句,妈妈我只是想多躺一下,我想赖一赖,我等下还要去学校的。这一句马上让我惊觉,是的,这是孩子的感受。他就是一早起来感觉blue blue 的,就只是想多躺一会儿,他很清楚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该做什么。
我静静躺在他身边,陪着他,等着他… 几秒的时间,他坐起身说他要去洗刷准备去学校了。这一切就犹如老师说的接收孩子的赖床,我允许他,他想做的我接住了他的感受,因为我静静的躺在他旁边陪伴他我接受他的感受-想赖一赖,我同理了他,因为自己也爱赖床。这一早,不再像以往一样在吵闹中开始。

教养的过程中,很多时候我都在压抑孩子的感受,却没好好的与孩子分享释放感受的原则。小宝每次和哥哥玩耍时,总是用很强硬的方式在表达自己的感受。
这一天,弟弟又开始情绪高昂,哭哭闹闹。老师的碎碎念又提醒了我,先喝水! 我拿了一杯水给他喝,喝了几口,觉得我很怪,就开始要吵吵闹闹。我继续让他喝,几口水下来,他真的情绪平复了许多👏🏻👏🏻👏🏻开始可以好好沟通了👍

连续下来的3堂课,让我在跌跌撞撞的育儿路上有了陪伴❤️老师的碎碎碎念让我在每一次几近疯狂中拉了我一把☺️


分享三:
前年寶貝人還在韓國唸書時,某天突然來電口氣非常焦急,說因為學生簽證出了問題,可能馬上被遣送出境,當下她很慌亂…說著說著就快哭了,我當下微斥說:不要哭!說完後相當懊惱,還好當時來得及即時修正;我第一時間沒有接收她的感受,我沒有允許她表達她的感受,但這只是表層罷了,實際上我真正沒有允許的是,我能表達自己的感受,所以當孩子示範她的感受時,我感受到的卻是我自己的恐懼…
從小的教育不被允許自由表達自己的感受,更不要說被接住的陪伴被接受的同理了;所以我也很習慣武裝自己,不喜歡表達真實免得受傷,一路卸下武器裝備著實不容易,我們都在努力著朝自己的美好前進,一起❤️


分享四:
覺得自己從小似乎不該有自己的想法感受,一切都要聽爸媽的就對了。爸媽常吵架,情緒很多,所以覺得自己應該乖一點,最好不吵不鬧不要惹麻煩不要被看到以免被掃颱風尾。從小常被要求要把飯吃完,記得有一次已經吃不下,仍被要求要吃完才能離開餐桌,直到吐出來了,我把吐出來的繼續挖回嘴裡吃,回來想起年紀太小了才這麼勇敢吧,媽媽才有點同情心疼的看著我說不然吃不下不要吃了,當下有解脫的感覺啊!仔細想想還是有不少被忽視合理化的感受的畫面,滿值得療癒起來的。
關於釋放,這週由於開刀,雖然大家都說是小刀,我心裡不免害怕,本來是想安慰自己,告訴自己沒事沒事,當然這部份還是有,但這次我還多了一個讓自己釋放,因為如果我只是一昧的告訴自己沒事,好像有點壓抑自己心情,所以我還是有讓自己滴了一下眼淚,其實原本會覺得這樣就哭好像很弱,打個點滴就害怕是有公主病嗎?但我就真的滿怕的啊,好像也是人生第一次打。但我這次允許自己就釋放一下不批判什麼公主病,這就是我真實的感受,而我用無害的方式釋放,誰都沒有資格說我什麼,這是我的權利,我也允許我自己接住自己真實的感受,接受自己想掉淚的心。開刀前開刀後都有害怕的時刻,我也是在內心允許那個脆弱出來,而不是只用另一個聲音告訴自己要堅強而己。
風的電話亭那段,都快不能呼吸了,那般的沉重,但這些感受更需要被接收接住釋放,對亡者深深的思念,一言難盡,只能說這世界上有人接住了這樣的心,被接住的我,也覺得被懂了


分享五:
親子工程師1-1-3《感受的釋放》了解孩子們的感受嗎?
了解的是誰的感受?自己的?還是孩子當下真實表達的感受?

應該有10年前了吧有那麼一次,孩子和我說起她想買個背包好幾百塊錢的背包,我當下拒絕的說:很貴,不值得的,一個背包!
孩子安靜,不再發出聲音!
後來,我給弟弟買了200塊的運動鞋
晚上女兒情緒爆發了首先她投訴我的不公平可以為弟弟買鞋,不能為她買背包( 一樣的價格 )
然後也抗議我因為對鞋子和背包價值觀不一樣,所以有偏見

我不停的解釋「價值」的事情
不停的在說明「公平」的事情
最後孩子一聲吶喊:你從來都沒有關心的我駝背的問題
孩子說:這個背包有骨架支撐可以改善駝背
孩子說:這個背包背帶有很厚的海綿,比較舒服
孩子說:你沒有聽見!你沒有聽見!你沒有聽見!
200運動鞋不貴,因為你看見鞋子的價值200好的背包很貴,因為你沒有看見我的需要!

當下,腦袋真的被轟炸到一片空白我完全的把自己的想法、感受壓在孩子的感受上而失去了與孩子連結的機會

孩子的每個動作、一個眼神、神情、話語,甚至於突然的安靜沉默
也可以是一種「聲音」的表達、「感受」的釋放

都是生活上不容忽視的小細節
而這些感受的表達
有被允許嗎?接收他的感受?
有被陪伴嗎?接住他的感受?
有被同理嗎?接受他的感受?


記得,有一年孩子跟隨社團到中國回鄉遊學
我們上網查了資料,了解到天氣很很冷
爸爸一直強調不會冷也不准許花錢買衛生衣褲
孩子既是不敢多說話
但看得到心中有顧慮
孩子說:媽媽,可以給我多一些錢嗎?
孩子說:媽媽,可以跟你的朋友借嗎?
所幸我與朋友研究後,偷偷自掏腰包給孩子一人買一套
一下飛機孩子就聯絡說好冷啊~還好衛生衣有穿好
回來和爸爸說真的有很冷啊
爸爸還取笑孩子怎麼會那麼不勇敢
孩子反駁說:你上次不冷不代表我們不覺得冷
你的感受不是我的感受!
幸好媽媽買了衛生衣給我們帶上
我們才沒有生病,好多同学都生病了
這個爸爸一味的把自己的「認為」「以為」「認知」套在孩子身上
所以,聽不見孩子的表達,也看不見孩子內心真實感受


喜歡老師說的:接受,接住了對方的感受
這是不斷要提醒自己去覺察的不只是在親子關係,也適合用在任何關係上

當我把這個課題回到自己的身上來思考我自己允許自己有感受嗎?
這個星期我發現我壓抑在身體的情緒在抗議莫名胃脹氣的厲害
明明很疲倦卻無法入眠第2天卻睡到近中午才醒來
一整天昏昏沉沉的那天,找夥伴聊把心裏那股悶氣給宣泄出來
接下來,我的睡眠回復正常,工作活力也回來了
能感受自己也就能感受他人
懂得覺察自己的感受,才能懂得如何陪伴自己
也因為有這樣的經歷,才能明白同理

喜歡今天的繪本:皮可大冒險
原來繪本可以這樣看呀
每一句話都帶著內心要表達的感受
你細心聆聽了嗎?你接收到了嗎?
品嘗下來就你彷彿就進去繪本世界
身在其中去陪伴皮可一起去冒險呢~
我想同理心就隨順而發生了
哈~
有趣
突然發現
關係是雙向的
彼此從遙遠的對面走向彼此
而允許自己去接收對方的感受是一道門
這樣才能有機緣相互陪伴、同理彼此
說是讀者同理了繪本作者人設的角色
我想讀者的允許也開啓了一道門讓作者同理了我
喜歡今天這個發現

繪本2:風的電話
早年前,聽過這一故事,當下很感動
後來繪本活動設計
一定有孩子「分享」和老師的「聆聽」環節
聆聽與訴說是一起共同工作的夥伴
今天第一次仔細看繪本,發現畫風好溫馨
有一種讓人舒服安全說話的情景
很棒的是
現實社會有那麼一座「風的電話亭」
讓一顆顆對愛的人挂念之情能得以釋放
讓風、讓雨、讓海浪帶到思念的人身邊
我曾經透過海浪對婆婆訴說思念
也曾經在山上託風聲將話語傳遞給媽媽
這真的是一本讓人心暖的繪本呀

謝謝老師

親子工程師培訓課程心得1-1-2

分享一:
表达对每一个人是这么重要,表达也是情绪的出口。 表达力是我需要多多学习的部分。 很多时候我都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 尤其在家,我们7兄弟姐妹谈论事情的时候,我的价值观和家人的价值观不同,感觉上不被接受。 当要发出声音的时候身体会开始紧张,说出口的话是混乱的,觉得自己好笨。 当遇到我觉得对方是很厉害的人时,我会不敢开口说话,会害怕。 不知道为何有这样的感觉. 小时候很少说话,没有可以表达的想法的空间。

大人讲话小孩不要插嘴,小时候最常听到这句话。很多老师不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答案,因为让孩子自由回答,课室会显得很吵。 课堂里,我们会遇见很多不敢表达自己想法的孩子们,怕自己犯错。 在课堂中我允许孩子们表达想法,透过他们的脸部表情,理解孩子的心情。允许他们有不开心的时候,允许他想休息想懒惰一下下,允许他们天马行空说一些想象夸张不实际的话,允许他的选择不要参与游戏。允许他说出重大发现等等。 有时候孩子会怕输选择不要参与游戏,有时候孩子会不认同老师说的,我们可以听听他们的声音。 有时候孩子也会露出一些模样来挑战我们。

当孩子表达了很多时候父母不能够接受。 你允许孩子犯错吗?孩子犯错时为什么不敢承认,因为害怕被处罚。犯错让孩子知道这样做的后果,犯错的经验让孩子思考。我遇到很多父母,孩子在学校和同学打架,回到家却不敢把真实发生的事情让父母知道。 孩子为什么不敢让父母知道呢?父母是否可以100%相信孩子? 小时候母亲因为听了左邻右舍的话,没有弄清楚情况就把我骂一顿,那影像一直在我脑海中重播。我常常自我检视,透过学习调整自己,学会表达让别人听的懂我说的话。

#你在孩子心中想象的是什么?小侄女说:我像ambulance。家里有人不舒服的时候,找我我就有办法。精油益生菌熏香经络疗法音乐理疗天然食物疗法等。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灌输什么给孩子的是什么?恐惧?害怕?焦虑?还是人的真善美,社会的祥和,生命的美好? 教育孩子如何照顾自己,如何影响别人,让孩子有正面信念对社会有信心。

我们教会孩子们去改正。孩子们教会我们去接受孩子们一直在接纳和接受,为什么我们不能接受孩子的模样呢? 我们一直要他修正,每一个人本来就不一样,本来就有自己独特潜能。 我工作上遇到很多学习很慢很慢的孩子,也有特殊小孩。如果父母接受孩子本来的样子, 努力训练这下孩子的进度非常快。 反之,如果父母不接受孩子一直觉得孩子很没用很差,那训练的进度就很慢。 父母怎样看待孩子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我希望透过学习,把学到的带给没有时间参与课程的父母,帮助他们一点一点提升,让每个孩子有机会得到更好的家庭教育。 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会和国家的繁荣。生为马来西亚子民我们付出一份力照顾自己影响别人。


分享二:
上课后,我自己下了一个定义-应该允许孩子的全部。课后我的察觉性也提升了,发现好像差不多每一分每一秒都在问自己有允许孩子这样做,那样做吗?于是,我也开始去体验。
体验1: 带孩子出门散步时,允许孩子有他们的节奏,不催他们快点,允许他们去探索。看到地上有一滩水,自己停顿了一下不去跟孩子说要小心,当时心想孩子有可能会跌倒,可是应该让她去体验。结果她真的跌倒了,之后就只是拍拍脚又站起来。从这些体验中,发现到自己也不会生气,孩子们也很快乐。
体验2: 晚上关灯睡觉时间到了,可是孩子还是不想睡,就开始在床上跳来跳去。时不时又会弄到我,我开始生气了,可是一直忍着告诉自己要允许孩子,气消了一点可是之后还是忍不住生气骂了她们。
从这里我发现了允许和界限的关系,我应该和孩子去表达自己的不舒服,再跟她们讨论看不想睡觉可以做什么其他的事情是不会影响到他人的。

重温老师的ppt,才发现老师指的是允许孩子表达他是谁(想法,感受,选择,发现,声音,模样,心情)而不是允许孩子的全部。
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我有没有允许和接纳孩子的不一样。发现到自己很多时候都毫无意识的做出不允许孩子就是这个模样的事。
允许孩子的感受- 每当孩子遇到一些不顺或挫折时会哭闹,我都会觉得很烦,为了让她停止哭闹就会直接帮她解决。当孩子害怕某样东西时,我一直都知道允许孩子害怕所以我都不会说类似别怕,或者怕什么这些话。可是我都有着-希望她能去面对,面对后就不怕了-的心态,所以就会无意识的忽略她当下的害怕,逼她去面对让她害怕的东西。发现到我应该做的是允许她害怕,陪伴着她,允许她有她的节奏,相信她有一天能够跨越她的恐惧。
允许孩子的发现- 察觉到有时候在忙的时候,孩子跟我分享他的发现,我会很敷衍的回复孩子。

看到老师的ppt关于孩子一直在努力的去改变为了满足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期许,有时候我们不说可是我们的眼神,语气,肢体,反应,一举一动都已经让他们接收到– 这一段觉得很悲伤却很真实。很多时候我们身为父母,以为自己有权利控制自己的孩子,应该教孩子怎么做,可是当我们越控制会发现越无法控制,当孩子做出我们认知中的不一样我们就无法接受,导致亲子关系疏远,自己和孩子都不快乐。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拿他们来做比较都是对他们非常不公平。

我们教会孩子们去改正,孩子们教会我们去接受 – 这一段让我很愧疚也让我反省了很多。问了孩子我是一个怎样的妈咪,她说一个好妈咪,让我瞬间很感动也发现不管我们怎么对孩子他们还是无条件的爱和接纳我们。允许孩子去表达,自己蹲下来用心的聆听,可以更了解孩子. 孩子,我们一起加油吧!


分享三:
成為家長後的有一年,我在閨蜜的推薦下,報名了人生的第一個親子課程,花婆婆繪本課。當時我只是抱著一個去學習如何運用繪本做延伸,促進和孩子們的互動,卻未曾想過兩天的課程讓我對親子的這一門學問得到了更多的認識。還記得花婆婆老師當時問的第一個問題是,你把孩子帶來這個世界這件事,請問你有問過他/她的意願嗎?你在決定二胎的時候,你有問過老大他願意嗎?他/她表達了接受嗎?你在選擇他們的學校的時候你有問過他的意見嗎?那個學校是他喜歡的還是只是因為方便?又或者你在指責孩子不願意分享玩具的時候,說到sharing is caring這個用詞逼著他去和別人分享他的物品的時候,你有考慮過他的心情,哪怕是一分鐘,你有讓他表達他自己的想法或感受嗎?

其實,我們這些大人們同樣的。。難道就沒有試過別人向你借你很寶貝的東西時,你也會用一些肢體言語,摸摸地表達你的不願意?那是不是因為你不share所以就不care了嗎?為何一到孩子的時候,他們就一定要跟著父母的指令去做呢?

大人們可以成為我們自己,那為什麼孩子們卻不可以成為他們呢?

第二堂課,Jason老師問,你有允許孩子全然地表達自己嗎?他做錯,你允許嗎?她哭泣,你允許嗎?你有沒有在他們哭的時候說不許哭!

在這段媽媽的旅程,很慚愧的,我也有失誤過。唯一慶幸的是,我有試著去了解他們的想法,甚至詢問他們對我的看法,同時努力地去尊重他們的感受。我每天都會很期待他們下課回來後和我分享他們當天的發現,我喜歡看著他們七情六面的模樣,訴說時可愛的聲音,還有當下說著的心情。簡單的親子互動,變得更有意義。

但是我發現,我在給予選擇這方面的自由比較有限,很多時候我都很常幫著他們做決定。

我們這些大人們在某個程度上,或許比孩子們更加不成熟和幼稚。我們都利用了我們是父母的權利去剝奪了他們的選擇。而我們表達的每一個時刻,他們都在接受著

我們說孩子們沒有在聽我們的同時,或許需要好好地去思考一下我們自己也有沒有去聆聽,去接納和去接受他們的表達?還是直接否決了他們?

孩子們表達自己,其實只是很純碎想要表達自己是誰,這樣而已。

第二課老師講解完畢,我的內心很感慨,突然間有著深深的體會,矛盾且複雜的心情。

我想每一個家長都希望孩子們能夠表達自己,但是同時家長們也要學會接受和允許他們的這個樣子,去接受他和我可能會不一樣

而只有我們接受了,才不會錯過他們的美好,讓他們看見自己有多特別,多麼地獨一無二

很喜歡老師說的這一句話,不要讓孩子試著去改變成為你要他成為的樣子。他或許會變得很成功,但他未必快樂,因為他永遠也無法滿足他自己和你

要求他們的改,只是我們認知中的對,卻忽略了他們本身的不一樣,我們還是依舊不停地試著去改變他們。

我們教會孩子們去改正,但孩子教會我們去接受。很簡單的一句話,可惜並沒有多少人體會到它的含義。很謝謝老師的分享。也要謝謝自己的允許,我相信一切會變得更好。


分享四:
來到親子工程的第二堂課, 又是一堂探索的課。
被問到是否有允許孩子表達自己
我回想了在過去的對待孩子的方式,
我確實有做不足的時候。
我曾經有阻礙過孩子表達自己而不自知,
曾經因為自己的喜好不給她買公主的裙子,
他記到現在,也導致她開始不喜歡裙子。
回想他在7歲時不喜歡跟我聊天,
還記得很清楚她把自己塞到沙發靠背的縫裡也不願意出來。
我相信當時的我肯定沒有允許他表達自己。
我生氣,失望,擔心,傷心最後開始嘮叨,訓話。
我想起了自己小時候也因為表達了自己的意見,而被長輩打了一巴掌。
真像老師所說的,長輩們的影子在我們的身上是那麼明顯。
幾年的學習讓我成長了, 認可自己願意去看到自己可以更好。
讓更好的自己陪伴孩子成長,只要願意任何時候的修正都不會太遲
需要的是耐心堅持不懈
孩子長大的過程難免會遇到挑戰和困難,
我們沒有辦法替他們去體驗和承受,
唯有允許她在犯錯的過程去發現成長的禮物,
唯有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給予陪伴和支持。
記得他四年級時在學校犯下了嚴重的錯,被校長處罰。
看著他站在校長室不斷的哭泣,我好難過,只能問他現在最想做什麼。
他要求馬上回家,在回家的路上我陪著他,在公園坐下來開始聽他講事情的經過。
當下的我允許她表達她的想法,感受,選擇,發現,心情
我看到了他想要我看到她的模樣, 我聆聽了她的聲音
那是多麼美好的一刻, 我以她為榮~
也是我的改變讓她慢慢覺得在我面前可以做自己,
她說她開始喜歡穿裙子,開始接受粉紅色但絕對不接受死亡Barbie粉(哈哈)
昨晚問他在她眼裡我是怎樣的……
她說我是個正常的媽媽——哈哈哈
後來又說我是個開明的媽媽
我像豬那樣~聰明(原來豬有三歲小孩的智商)
而且肉質鮮美-是可以吃嗎?哈哈
速度就像個老人家,本來年紀也見長了,接受吧……
個性隨性,和藹,通情達理,獨立自主
我是個中英字典,問什麼都能回答出來
我能給他指引方向
聽著聽著,原來這就是我在她心裡的模樣, 其實我真的很不錯。
突然間領悟到要看得到自己的好,欣賞自己,才能夠看到孩子的好,欣賞她
感謝老師設計厲害的課程,給予機會讓我更進一步的了解孩子, 了解自己。
感謝老師的提醒,允許真的很重要


分享五:
我最深的感受就是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有非常多探索這個世界的方式
但有時候不見得是對家長來說最省力最簡單的

有些場合我們希望他們安靜 或是避免尷尬
於是我們阻止他們表達自己 甚至提出疑問

有時候我們希望省點力氣 偷一點懶
於是他的需求我們告訴他 再等一等

有時候我的憤怒不耐煩 是為了讓他妥協
於是我開始聽到「媽咪我不要你不開心 你不開心我就不開心 我看你開心 我才開心」
我以為收穫了一個貼心的小孩
其實我只是教會他如果你愛我 那你就乖乖照我說的做

上完這堂課 我開始重新思考跟檢視
我允許他成為自己嗎?
我改正他 究竟是一種指引 還是只是單純複製我的標準

親子工程師培訓課程心得1-1-1

分享一:
你了解你的孩子嗎?
我以為我了解的
每天24小時和他們相處 用繪本交流 聽他們內心的聲音
結果看到老師的問題 原來我可以回答的只有30%
有些題目我連自己的答案是甚麼也分不清
我連自己都沒有完全了解 我有能力去了解其他人嗎?

我知道孩子們喜歡的 卻從來沒有想過要瞭解不喜歡的部分
這次用記者的方式訪問了他們過後 聽到了一些wow的答案
原來老大不喜歡米奇老鼠 老二不喜歡白色
但媽媽我卻很常買米奇老鼠和白色的衣服給他們
硬硬把自己的偏愛加在他們身上 oh no 看來要重新幫他們置裝了 哈哈

也把同樣的問題問了老公
但是大人卻無法像孩子一樣很直接地說出答案
一直問:選衣服還是選車? 是早餐還是晚餐? 等問題
大人真的會在意很多
看見了孩子的純粹啊

很喜歡那句共同創造的未來
曾經也把自己未完成的夢想加在孩子的身上
曾經也幻想過孩子以後會成為怎樣的人
但是卻忘了最重要的一步
這 真的是他們要的嗎?
接下來要做的應該是
先了解孩子 幫助他們累積成功的經驗
再一起共同創造我們的未來

時時提醒自己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 要接納 了解 且尊重


分享二:
親子工程師培訓第一課完成後,對於老師的提問,我陷入了一陣沉思。。。你想要給孩子怎樣的未來?

這一段路走來,孩子們的目的地,到底是你要成就的,還是孩子們所嚮往的?我。。。有沒有在不自覺的情況下也設了一個框架給他們?從瑣碎的事情控制起,比如吃飯時不可以喝水,不然會因為過飽而無法將飯菜吃完。別人都說學音樂要從鋼琴學起,因為以後如果要更改樂器會比較容易上手。所以我也並沒有去詢問他們是否願意,就往鋼琴課老師那裡送去。我會不會也有私心由於自己只完成了第四級的琴藝而送他們去學琴,為了滿足自己的遺憾?我有沒有把說不的權利給予他們?

如老師說的,這是一個需要思考和探討的問題。我到底能不能接受他們做自己?有沒有給他們機會去獨立思考,同時也給予選擇的權利?我有沒有忘記了當初自己曾經說過的要同理他們?老師嘴裡突然間說了四個字。。共同創造。不管你所期待的未來是怎樣的一個景象,請記得一定要一起共同創造那個未來。

在反思的同時,我也發現了自己對孩子的了解並沒有自己想像的深。我雖知道哥哥喜歡紅色,妹妹喜歡紫色。。但若問下去話我就不知道他們排位第二的選擇。我知道哥哥喜歡看卡通動漫但不知道最喜歡的動漫人物是誰,我知道妹妹喜歡唱歌,但不知道最喜歡的歌曲是哪一首。。。老師接下來丟出來的每一個點,都讓我有點措手不及。還沒緩過氣來,我就又要開始探討,他們哪一個是感官型的,還是直覺型的,是理性的感性的,熟思型的決斷型的,還是各方面都一半的?

在這一波又一波自我覺醒的抨擊下。。還好在老師要我們理清他們八大智慧細節的時候,才終於找回了一點當母親的自信。我慶幸自己有能力區分他們的注意力,記憶力,語言能力等各方面的優劣勢互補的地方。哥哥在學習形態方面比較傾向於視覺和觸覺型,妹妹則傾向視覺和聽覺形式。哥哥在自信心這一塊比較缺乏,而妹妹則永遠都是自信心爆棚。這或許也是哥哥累計失敗的經驗比較多,而妹妹累計成功的經驗比較多吧。雖然我應對的方式都一樣,但畢竟兩個孩子的個性不一樣,所以在處理的時候需要更多心思去進行。但唯一能確定的是,他們兩個公平被愛的經驗一定不會少。雖然人生總有高低起伏,但我每一天依舊很積極的給予他們正面的鼓勵與祝福,還有一堆勵志的話雖然還加上無止境的碎碎念,我最終的願望是希望我的孩子不需要迎合世界的標準,他們可以毫無束縛地快樂成長,然後未來的路可以獨當一面且自力更生。

第一課完畢,我很謝謝老師再一次的提醒。

後記做了筆錄寫了一段話給自己,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請給予足夠的空間,讓他們可以在正面的生活環境下積極快樂的學習,同理他們,給予自由的同時且相信他們會做好,尊重他們的想法允許他們用自己的做法。我們可以引導但不可以左右他們的決定。希望就算他們曾經覺得自己很渺小,但會因為我的愛與信任,讓他們更有勇氣去面對任何挫折,接受任何挑戰,不管去到哪裡,他們都能過得自在。。可以挺起胸膛地和每一個人說,這就是我。。我喜歡我自己,我知道自己要什麼。


分享三:
親子工程師的第一堂課
42個問題讓我去探索,到底我有多了解我的孩子, 而更重要的是,我有多了解我自己
在探索的過程中,讓我有機會了解女兒是如何看待自己的。
探索的過程才知道女兒對於孤單和渺小這兩個詞跟我認知的不一樣
她認為孤單並沒有不好和在這個偌大的宇宙自己是渺小的
我發現她的世界很純粹,沒有很多複雜的東西。
在她身上我看到了認真,自在,喜樂,善良,勇氣
無時無刻都享受著生活
很熟悉,似曾相識
這些我曾經有過,只是在迷失的時候會遺忘自己也是可以如此
這就是我
原來喜歡自己的感覺是這麼美好
看到自己的好是那麼empowering
每一個人都是與眾不同的,有各自的特質和期待
家長也好,孩子也好,是否都願意去了解對方
在大家都能接受情況下,共同創造美好的未來


分享四:
某年某月某一天上某位老師的課,他說自己的孩子不喜歡馬來文,也一直無法掌握好馬來文,所以他去學校找老師要求不要對孩子的馬來文有要求。坦白說,我一直無法理解老師的做法。我覺得,那麼這個舉動傳達給孩子的又是什麼訊息呢?

第一堂課,Jason老師問:你想要給孩子一個怎樣的未來?我不斷的思考,是的。。我要給孩子一個怎樣的未來?正逢大兒子今年選擇中學要去政府國中?還是獨立中學?這讓我茫然了一陣子,因為這兩個選擇都會有不一樣的學習過程,甚至未來。我很擔心孩子的中文,他的中文程度不怎麼樣,還有其他考量,我還是希望他可以考慮一下國中。但是,他很堅定的說,選擇去獨中。那麼,如果將來遇到某老師的孩子一樣的狀況,我應該像某老師去學校請不要強迫我的孩子嗎??

他的選擇,是我認知的?還是他想要的?我要他選擇我認知的?還是遵從他的選擇?然後,Jason老師的答案「共同創造」,給了我一些衝擊。我知道,雖然他的中文不怎麼樣,但是我們可以共同創造更好的未來

我不知道我的理解對不對,但是「共同創造」確實讓我安心不少。


分享五:
你想给孩子怎样的未来??这个问题问倒了我。
曾经的我单纯的想给孩子自由的做自己,但是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很多行为我开始不能接受,顿时我发现我对孩子越来越有期待,期许,所以我就开始给了她“框”,我开始违反了我当初初心想让孩子自由做自己。
于是我修改我自己的教养方式,从很温柔的爱到用骂,念,打,单方面的灌输道理的“管教” 方式。
直到有一天,孩子告诉我:“我不喜欢妈妈,妈妈不爱我了,我讨厌妈妈”。我们的关系变恶劣了。
这句话让我醒了,反思我做错了。这种管教方式也是不对的。
一直都没有答案,看了很多育儿书,文章,上课。
直到上个星期上了jason老师“亲子工程师的课”,终于我找到了答案,找到了方向
共同创造”是2方面一起创造的认知,彼此都可以接受的。

在课堂上老师让我们思考一些问题,让我们问一问自己了解你的孩子们?
在课后再一起与孩子体验思考,我们彼此的认知是一致的吗?
我才发现,我不了解我孩子。我并没有好好做到陪伴这事。
孩子很多时候很愿意与我分享她的所有点点滴滴,是我自己没把活在当下,认真聆听孩子。
是我忽略了他们。

让我更清晰敲醒自己接下来的日子更要努力修补关系,不要错过应该培养关系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