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險家7-16|生命LIFE

生命是一種動態、多層次的體驗,涵蓋了存在的個體、情感、精神層面。它是生物的狀態,由成長變化以及感知與世界互動的能力所構成。生命不僅僅是支持我們的生物過程,它還包括構成我們的身份和目的的複雜關係經歷體驗選擇的網絡。

在核心上,生命是關於Being—我們如何與自己、他人和環境相互作用並共存。它涉及到一個持續的自我探索、學習和適應的旅程,每一刻都提供了成長、聯繫和意義的機會。生命中充滿了挑戰和快樂,是對充實的追求,也是對不確定性的駕馭。這是一個展現潛能的過程,在思想、情感和行動的相互作用下,為每個人創造出一個獨特屬自己的故事。

本質上,生命就是存在的持續體驗,在不斷變化的現實中,充滿了探索、創造並尋找意義的機會。

在生活中,我們可能會面臨各種經歷和挑戰,這些挑戰考驗我們的韌性,塑造我們的性格,並促進我們的成長。我們生命工程師的存在就是在支持生命釐清這些經歷和挑戰,讓大家可以充實的體驗自己的人生。

從這一篇文章,你看到什麼?
LIFE生命我們會遇見什麼?我們能接納什麼?我們想逃避什麼? 生命工程師的存在就是在支持你釐清這些經歷和挑戰,讓你可以在自己的人生中繼續前進、學習和成長。

來,我們聽聽學員看到什麼?
這是一年多的持續學習、一年多接受教練持續的coaching,開始看到的變化 – 沒有捷徑,只有一步一步的走,一個又一個的覺察面對內心深處的種種,一個又一個的分辨釐清,一個又一個的和自己和解,持續練習,為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給今天的自己一個大大的認可✨✨✨
謝謝Jason Zeck Lee 老師的碎碎念和示範謝謝探險家7班、學長姐們的支持

探險家7班- Aeris Chow

紀錄•08092024
這一整天沈浸在「生命」這課題裡~
生命,就是存在的持續體驗,在不斷變化的現實中,充滿了探索、創造並尋找意義的機會。
這是一個一直在碰撞和轉變的過程,如果一直抓著過去的美好,那要如何專注於現在的自己。
這段話,你認同嗎?
今天的心情是一直不斷起伏著,看見每個生命的脆弱展現的當兒,心好疼啊~我能同理那個痛。 在看著一段段文字的當兒,我心裡滿懷各種感恩和感謝。感恩那些出現在我生命的各種,感謝每一個出現讓我生命充滿各種體驗。
今天這眼淚是滿滿的感動,這一路走來的感動。
謝謝老師今天的提醒🔔
你在你面前越渺小,你越看清楚她
你在你面前越自大,你越看不清自己
今天太多東西發生,太多漣漪被輕輕觸碰
這些觸碰是感動是感恩是看見是微笑是愛


探險家7班- Angie Chong

𝘓𝘪𝘧𝘦 𝘪𝘴 𝘮𝘰𝘷𝘪𝘯𝘨…
生命是一種動態
人生一直在轉變
我知道,但我真的有懂嗎?
有懂 但我有接受嗎?
生活中總是不經意地說出“早知道…”、“如果…就…” 、“之前明明做得到的啊…”、 “為什麼現在變成這樣…”
我知道要放掉過去的「不好」
但… 當我緊抓著過去的「好」
好像… 也形成了一種「不好」
想要回到過去 接受不了現狀
對自己太苛刻 一大堆亂糟糟的情緒
後來我學到 𝘋𝘰𝘯’𝘵 𝘭𝘦𝘵 𝘢𝘯𝘺 𝘮𝘰𝘮𝘦𝘯𝘵 𝘪𝘯 𝘭𝘪𝘧𝘦 𝘥𝘦𝘧𝘪𝘯𝘦 𝘸𝘩𝘰 𝘺𝘰𝘶 𝘢𝘳𝘦
聯想到「#被討厭的勇氣」裡說的
人生是一連串的點,一連串「現在」的剎那,我們只能生活在「當下」

很喜歡 Jason Zeck Lee老師寫的「生命中充滿挑戰和快樂,是對充實的追求,也是對不 確定性的駕馭。」

經歷了很多次的ups and downs🎢,雖然刺激來到 我還是有掉進去掙扎的時候
但當我等到情緒過了 一切清晰後,便看見挑戰送給我的禮物🎁
如果還走不出來 就會找我的支援團隊🫶🏻
這些體驗讓我論證到 這就是成長!我學會move forward!
「生命涉及到一個持續的自我探索、學習和適應的旅程,每一刻都提供了成長、聯繫和意義的機會。」
祝福每一個生命🩷

探險家7班- Kah Yen


歡迎了解更多生命工程師以及2024協會活動行事曆:
生命工程師介紹
2024協會活動行事曆

面對顯示者孩子的考前壓力

風采雜誌 749期|March 2024 |Jason ZECK Lee 專欄
孩子面對考試壓力很大
擔心讓爸媽失望
開始失眠
無法集中精神
總是覺得自己一定會在考場失常

顯示者 / 三分定義 / 脾臟中心權威
心中心和喉嚨中心 、脾臟中心和根部中心、頭部中心和眉心輪中心都有定義

孩子的特點分析:
1.顯示者:
擁有啟動和影響變革的內在能力。這種能力同時帶來了特定的挑戰,特別是在哪些期望他們遵循傳統路徑的環境中,如學校。
顯示者可能會因為感覺到自己的行動受限或誤解而感到挫折和孤立。

2. 三分定義的複雜性:
三分定義意味著孩子的能量圖中有三個不同的能量塊,這些能量塊彼此之間沒有直接連接。這可能導致孩子在尋找內在一致性和對外界的理解時遇到挑戰。孩子可能在不同的能量塊之間感到拉扯,尋求一種整合這些不同部分的方式。

3.脾臟中心權威:
脾臟權威給予孩子強烈且直觀的決策能力,這種直覺是瞬間的,與恐懼和生存本能緊密相連。在高壓環境下,特別是在面臨考試和學業壓力時,孩子可能會感到這種直覺被過度的思慮和擔憂所淹沒。

4.定義的心臟和喉嚨中心:
心臟中心的定義與意志力和自我價值相關,而喉嚨中心則關聯與溝通和行動的表達,孩子可能對於自己的表現和如何被外界看到感到壓力。

5.未定義的G中心和太陽神經叢中心:
未定義的G中心可能會讓孩子在尋找自我方向和身份時感到迷茫,同時,未定義的太陽神經叢中心可能使孩子更容易受到外界情緒的影響,尤其是在緊張和壓力的環境中。

給媽媽的建議:
請繼續閱讀風采雜誌 749期|March 2024 |Jason ZECK Lee 專欄 ( Pg 92)

閱讀全文〈面對顯示者孩子的考前壓力〉

記得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

風采雜誌 第744期 Jason ZECK Lee 專欄

星期五晚上黃爸爸帶了他正值17歲的青少年兒子過來找我,希望我好好與兒子溝通。要我教會他做事要有耐心。凡事要三思而後行,不要莽撞。我見了孩子與他對話,也看了他的人類設計/人類圖,我發現這孩子也不明白自己為什麼常感到不耐煩和且有過遭行動的傾向。

在人類設計HumanDesign的系統。這孩子是屬於三分定義(Triple Split Definition),他有三個或更多的能量中心群組在她們的人體圖表Body Graph中,而這些群組之間沒有直接的連接。這可能會給這樣的孩子帶來一些獨特的挑戰和特質:

1.多重能量動態:
由於他的能量中心分成三個或更多的部分,他可能會經歷多重的能量流動。這意味著他在決策時感到困惑。他的行為可能被誤解為善變或不穩定,但實際上,他只是在嘗試平衡和調整自己的內在能量。

2.內在矛盾:
這孩子可能會經常感覺到內部的矛盾。例如,他可能同時想要社交和獨處,或者可能再做決定時感到困惑和猶豫。這種矛盾可能導致他在社交場合中時而熱情,時而冷淡,或者在決策時感到猶豫不決

3.需要更多的處理時間:
由於他的內在動態較為複雜,她可能需要更多的時間來處理信息、情緒和感受。這不是他不聰明或反應慢,而是他的能量模式需要更多的時間來達到平衡和整合。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父親希望他能夠耐心和三思而後行。如果他能理解和接受自己的能量模式,並學會給自己足夠的時間進行思考和決策,他將能夠更好低適應社會和人際關係。

4.高度的適應性:
他可能已經習慣於適應不同的環境和人群,因為他的能量模式使他能夠在不同的情境中找到合適的反應和策略。這是一個大優勢。如果他能意識到這一點,並學會適時調整自己的策略和反應,他將能夠在各種不同的環境中都表現非常出色。

這是我給黃爸爸的建議,作為家長,這裡有一些建議可以幫助支援三分定義的孩子。

1.提供足夠的時間:

2.了解和接受…….


請繼續閱讀風采雜誌 744期|October 2024 |Jason ZECK Lee 專欄

閱讀全文〈記得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

你有想過你孩子獨一無二的是什麼嗎?

風采雜誌 第735期 Jason ZECK Lee 專欄

我們在教育裡,經常會提到: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因為獨一無二,所以我們要去接納、包容、理解別人的不一樣


聽了很多類似的說法,但老師常反問家長們的則是:
“你孩子到底有什麼是獨一無二的呢?”是的,我們一直聽從別人的認知、別人的說法,要“接納、包容·、理解別人的不一樣”然而執行起來卻很難上手。原因是我們少了去體驗、去發現孩子們的獨一無二。因為,每個人的獨一無二是要被發現的

當家長一直想要和孩子們溝通,結果出現的是我們努力在灌輸自己的觀點,控制孩子的行為、操控孩子的方向,甚至還情緒勒索孩子,只為了達到我們要的結果,在這樣的溝通方式中孩子會有什麼樣的反應呢?或者我要說這就是孩子們為什麼常與家長辯解、頂嘴、反抗的原因。

孩子真的獨一無二嗎?在以前要很具體的解釋這一切,我認為是有一定的難度。畢竟每一個人的獨特點真的是“不一樣”,然而這個“不一樣”又缺乏完整的邏輯貫穿後呈現一個我們可以明白及理解的樣子。就像我們買電器的時候,一定會附加一本使用說明書詳細說明它的功能與運作,讓我們能方便認識這樣產品;過去,我就是沒有自己的這一本使用說明書,直到遇到了“Human Design人類設計/人類圖”。人類設計/人類圖體系不是一個信念、預測、也不是命理。也不是要你信仰任何事物、任何人,而是讓我們遇見人類本質的具體藍圖,是一套讓我們看見自我邏輯方法,是科學界也在陸續驗證中的一本屬於每一個人自己的使用說明書。

我們每一人,都在體驗微中子變化的過程中,透過各自擁有的過濾資訊系統,最終產生出意識,科學家稱之為“暗物質”。就是因為我們每個人擁有著只屬於自己獨有的過濾資訊系統,因此很多訊息在我們與他人的互動中起了多樣的變化。簡單來說,全部的人在同一時間聽到相同的一句話,都有可能因為經過心智(MIND)這個過濾資訊系統而出現不一樣的理解。由此不難理解為什麼溝通時會產生各式各樣的問題了。然而這一切,其實是可以考究的!

在人類設計/人類圖中,每個人有26個啟動,生前印記與生時印記,每個啟動會呼應著某個不一樣的閘門,每個閘門可能會連結成通道,這層層的多樣性,讓我們很容易明白每個人之所以獨一無二的道理。哪怕一家人都擁有同一個被啟動的閘門,但每一個閘門都還有著1080中各不同相同的變數可以探討。試想:人要如何不獨一無二呢?

在我們與孩子的溝通中,很多時候會出現問題,是因為雙方都是在個別表達的內容,我們對文字用詞、語氣、聲調個肢體語言的不同理解,都會影響一個人的表達成果,何況溝通者本身對表達內容的理解性又有著不同,因為,每個人的心智過濾系統都是不一樣的,所以當我們接收到的信息再過濾出來的結果,未必相同。心智的過濾系統著重在頭部與眉心輪。所以每個孩子的不一樣,要從心智開始說起。

你有想過你孩子的獨一無二嗎?
如果想獲取自己的HUMAN DESIGN 人類設計/人類圖,可以免費上網索取。

歡迎了解更多生命工程師以及2024協會活動行事曆
生命工程師介紹
2024協會活動行事曆

歡迎追蹤JasonZECKLee 頁面
https://www.jasonzecklee.com/
Jason 老师的FB 
https://www.facebook.com/jasonzeckLee











『親子工程師第四班高階』活動學員心得

2023/01/02-2023/01/29

學員課後心得分享

學員一:
总觉得孩子越大,感觉自己好像不懂要怎么去教他。孩子越大,越有自己的主见。当孩子不听话时,总觉得为何孩子特别爱欺负我…

情绪的掌控不仅仅是大人所面对的问题,也同样出现在孩子的身上。最近,孩子会因很小的事情就发脾气,或对我们讲的某一句话特别敏感…当孩子不停恼脾气,我自己在当下也跟着失控…

上了高阶的第一堂课,让我自己一直去反思自己..陪伴不是孩子而是他的生命…每一次我好像只是想要孩子听话,但是好像忘了真正去看见他的需要…每一次严厉指责,每一次碎碎念他,是不是不能把孩子教好反而让孩子觉得妈妈不在爱他…

谢谢这一堂课,又让我看到犯错的自己..

學員二:
活在这世界上的人形形色色
没有一个固定的定义,也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

我很享受照顾孩子的日子
因为我知道,当孩子逐渐长大以后
他们和我们相处的时间也会随之减少
所以我很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

以前确实会有那种很自我的观念
要给孩子最好的,要给孩子最适合的
但是,这些都是孩子想要的吗?
还是都只是我个人认为她想要而已呢?

我开始学习观察,我开始学习允许
因为我清晰知道自己以前是如何走过来的
我不想要孩子走我以前走过的路
我希望她真的能够有自己的选择

虽然现阶段的自己还没有真正做到允许
但我知道自己有逐渐在进步中
一切都会越来越好的 ~

學員三:
来到这堂课,听到老师说的,其实我们一直说的所谓探索孩子其实我们都是在探索自己。
这句话让我很有感触,是的,家长口口声声的说探索孩子,其实我们并非真正的去做到这件事。我们都孩子把自己的认知套在所谓的探索孩子。我们的接纳也是在自己设下的定义里做所谓的接纳。所以,有时候,我们跟孩子都活得很累因为我们并非真正的去做到接纳这回事。然后孩子就是一直要证明自己,证明自己的能力。

如果我们可以做到真正的接纳,我们是可以跟孩子做连接,因为那时候是我们其实是可以让孩子走进我们的世界,孩子可以了解我们。我们也可以真正的走进孩子的心理。

我还得继续去摸索,因为我需要厘清每次我的探索是否真的是探索孩子。

學員四:
哇,好喜欢这一个课题!学了很多,特别是在发问问题的技巧。每一次,我都很喜欢问很多好不好,可不可以。。。上了这一堂课,那天晚上我马上运用(睡觉之前,妈妈要和你聊天一下,您OK了告诉我)孩子听了,好像有点惊讶,然后很快的回答:“ 好啊!”如果是平时,孩子每次会故意和我说反话。。。这一个课题,复习了很多次,因为真的很喜欢。。

學員五:
说真的,说话真的很讲技巧耶
普遍的人,似乎都不会懂得好好说话
在大部分的情况下,都是带着自己的认知
带着自己的情绪以及偏见来交谈
包括我自己在内

连续好几个星期
我都有好好观察自己在交谈时究竟都说些什么
后来我注意到自己每次在跟小朋友沟通的时候
所问出的语句都偏向封闭式问句
比如好不好,要不要,行不行等等

明明想要去探索
最后却更像是自己挖坑给自己跳

所以,说话的技巧真的很重要
情绪管理也很重要
尤其像我这种很容易因为某些事情就影响到情绪的人
真的需要好好观察自己的一言一行

这一切,都需要经过不停的练习,练习再练习

『親子工程師第四班中階』活動學員心得

2022/10/24-2022/12/26

學員課後心得分享

學員一:
话在心口难开的那种感觉
就犹如《我的肚子里有蝴蝶》般,很不舒服
那种想说又说不出,说出来又担心不被接受,或者被否定
要不然就是被安排,整个人就是乱糟糟的 ~

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也让我体验到了
其实孩子亦是如此
他们或许会有自己想做的事,想表达的话
往往因为我们成人的缘故
导致他们很容易话到嘴边又往肚子里吞
因为担心不被接受,被批判,或者被否定等 ~

我还记得有一次我想帮我女儿穿上外套
但她拒绝我说不要
可是当下的时候我觉得该场地确实很冷
所以就勒令她把外套穿上
她心不甘情不愿的把外套穿上去
就继续玩耍
没一会儿她全身冒汗,连衣服也湿了

后来我发现到,原来有一种冷
是《妈妈觉得孩子冷》而并非是孩子觉得她自己冷
原来孩子有尝试表达不愿意
但身为妈妈的我并没有察觉
反而还用一种不好的态度给与回应

经历这一件事情以后
在同等情况下我也学会了看待不一样的回应
相信并尊重她的抉择
毕竟我不是她,我不能代替她做任何决定
我不能以我的个人经验或感受去阻止她去探索她的个人
她不是没有能力,她是被我剥夺了她的能力

學員二:
这堂课后,我试着把自己投注在孩子身上的精力和焦虑收回来,把注意力投向自己,静静觉察一下自己的内在:“我是不是也有拖延的情况?”、“我会不会偶尔也想放松偷懒一下?”,我尝试多问自己一些诸如此类的问题,我好像瞬间明白了:我在用要求一个拥有完美程序的机器人的眼光去塑造我的孩子啊。“按时写作业,有空了就读书、早睡早起、只吃健康的东西、没有顶嘴、完全服从”,这些要求如果放在我自己身上,好像简直会把我自己压垮。我常告诉自己:“我很自律,这些要求我都能做到”,那“从小到大,是什么原因致使我这么高标准地对待自己,是不是也有某些时刻,觉得特别累?”

嗯…我会学习全然地悦纳自己,懂得尊重自己的意愿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此外,我也会学习放过孩子,放他们去过他们自己的人生,允许孩子他们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

學員三:
這個禮拜,我和孩子聊天的時候,會開始問問他心目中的媽媽是怎樣的媽媽。那些孩子有參與我一起完成的事、工作,他看到的媽媽是一個怎樣的媽媽,他的感覺·是什麽。我想儅一個勇敢做自己的媽媽,讓孩子看到媽媽不是一個完美的媽媽,我覺得可以,畢竟沒有人是100分的。同時也讓孩子知道,要接受自己有做得好和做不好的部分,人生縂是在學習中成長,即便做不好的也沒什麽,下次再進步就好。孩子在我們聊天的過程中,表達他看到的媽媽有可以讓他為榜樣學習的部分,我為這樣的自己也感到小小驕傲。可以和孩子們一起成長是件幸福快樂的事呢!

學員四:
很开心在这堂课学到了修复不协调的家庭关系,原来自己以为有的协调,还是有不协调的时候。我非常认同关于家庭称呼那件事,就是正确的称呼也会让对方清楚知道自己在那个身份角色里,让每个人可以发挥自己的角色和完成自己应该做的本份事。关于情绪失控那方面,自己、另一半、孩子,大家都还有进步的空间,我们都需要学会好好说话与适当地释放情绪,而不至于导致情绪失控。

學員五:
这一句话 :【你会担心他,其实是负能量的堆积】触动了我的内心。从孩子出世到现在,我真的一直在担心她。小时候生病时,担心她;长大了不听话,担心她;功课跟不上,担心她….. 很多时候,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感觉到:孩子这么做不好,那样做不对

有一天,因为要到教堂服务,得先出门,孩子和奶奶要迟一点出门。出门前,我不停唠叨,提醒她要带这个,带那个。孩子突然冒了一句:妈咪 , 您说很多次了。我会的咯!我突然觉得孩子是不是长大了,是不是我自己过于担心呢?

很感恩,这一堂课让我好好的去思考,去反省。。。

『一堂你希望父母上過的課』活動紀錄

很多時候,我們會想說...
如果父母當時就懂得這樣子教我,那該有多好?
這遺憾好像就可以避免~
如今,我們已身為父母
那什麼會是孩子們希望我們要懂得的事呢?

如果說非常鼓勵在孩子出生前
父母已懂得如何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
那麼還有什麼是我們現在就要學會面對的改變呢?
讓孩子因為你的懂得而深感幸福!
今晚一同揭開兩大課題
學校沒有教的事
1. 如何面對情緒     
2. 如何與人相處

By Jason Zeck Lee

『親子工程師第四班初階』活動學員心得

2022/08/15-2022/10/10

學員課後心得分享

學員一:
第一堂課過後,每天從腦袋裏時不時跑出來的問題就是- 我了解我的孩子嗎?
課堂上,老師問了很多問題,一一往内看,原來我應該認可我自己一下,其實我了解孩子的部分還算多。
同時也敲醒了自己,很多時候在孩子們的成長過程中,我認爲也許二寶才三歲,會不小心忽略了她成長的細節,放了比較多心思在七歲的大寶身上。
這些問題是日後可以幫助我多了解孩子們,與他們一起成長。

課程一開始的時候,老師問我們,慶祝孩子生日的時候,有沒有認可自己其實也當了這麽多年的父母?
這個説法也是我從來沒有想過的,或許之前有想過- 我生產孩子的過程那麽艱辛,到頭來每年幫孩子們慶生的時候,爲什麽沒有人覺得孩子的生日其實應該跟媽媽一起慶祝呢?我該學會認可自己的努力這件事。

我喜歡老師與我們繪本共讀的-這就是我。
我覺得這本繪本鏈接了我自己,也鏈接了孩子們的心聲。

學員二:
這堂課讓我省思很多
我允許孩子表達自己嗎
我能接受他和我想的不一樣嗎?
上課時 都會覺得能允許與能接受
在日常生活中發生時
還是很常時候 把很多框架框在他身上
問問自己 我真的有在允許嗎
我真的有讓他覺得 我以他為榮嗎
我們只是當個父母 孩子則得到依靠
這句話 非常認同 日常練習覺察
允許接受孩子跟我想的不一樣

學員三:
很多時候,我以爲有接住了孩子的情緒,上了這堂課後,我才明白了原來不完全接住了。
原來要先有允許去接收孩子的感受、接住了去陪伴他、然後接受他的感受,讓他知道我們同理他。
這才是整個感受的釋放過程。
很多時候的以爲接住,其實並沒有,到後來自己的情緒也出來了,吼叫方式的育兒模式真的很疲憊,也為孩子樹立一個不好的模樣,孩子們有樣學樣,整個家庭的氛圍就變得很緊張吵鬧。這一堂課再次的敲醒了我。

學員四:
在孩子做选择时,我们常会以对孩子「好不好」,「对不对」去判断孩子的选择,用我们的认知和经验帮孩子的选择打个对错。对错论不但夺走了孩子探索的机会,也夺走孩子为自己选择的能力。

在不违反道德和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下,孩子理应被给予选择的权利,允许去探索自己的人生,创造新的可能性,同时学习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选择是因为孩子想要的,而不是大家希望他要的。

學員五:
上了这么多堂课,
我改变了什么呢?
我那固执不停转牛角尖的想法改变了一点(虽然还是会转牛角尖)
我那急躁的性格,改变了一点 (学会放手,让孩子探索自己)

同理心建立的八個步驟
对我很有用
提醒自己不再吼孩子
如果希望孩子能够听得进去我们的意见,我们就需要先同理他的感情,让他的情绪有个出口。

『遇見內在的小孩』活動紀錄

2022/09/22

從很多心理學課本
我們知道心理學家榮格有提出Inner child這個理論
從很多療癒課程當中
Inner child卻廣泛被用只是成為了個名詞
一個受了傷的小孩~
意思是:

很多時候我們會聽到很多人說你的創傷就和你的原生家庭有關
而創傷的你,就有內在受了傷的小孩
這個角色其實會左右你的人生
這也陸續成為很多人的迷思
很多文章文字都在說這件事
認為內在小孩就是個「受傷的小孩」
這個論點我是無法100%贊同!!!
我的論點可以看下面的連結咯~
https://www.potatomedia.co/s/aOFhxrJc

By Jason Zeck Lee

『如何教孩子情緒這堂課』活動紀錄

真的很多人一直想要把情緒釋放出來或發洩出來
常說我的情緒為什麼不可以讓人知道
但是有多少人知道
自己的情緒與自己的生命有什麼關係?

面對不安/虛脫/脆弱的自己
你選擇的是什麼?
面對痛苦呢?
還是選擇沮喪?
「沮喪比痛苦好受多了」

講到這一段,自己的心也痛了一下~
177張ppt 在130分鐘完成
互動習題練習全都有
祝福大家~

BY JASON ZECK LEE